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0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限不限客流量 分不分“宫”与“院”

故宫的“十一”大考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09日   09 版)

    10月3日,故宫午门前水泄不通。贺灿铃摄(新华社发)

    182123人,这是10月2日从上午7点半开门到下午4点闭馆,故宫涌进的客流人次——相当于每分钟进入357人以上。一位摄影师拍下了上午10点端门和午门之间的一张俯视照片,密密麻麻的人群铺满了广场,几乎看不见地面。网友戏称:“这哪是故宫啊,分明是春运时的西客站。”

    虽然网络上的各种调侃不断,“亲,你们誓要踏平故宫么?”“故宫的地砖堪忧啊!”“买张票进故宫,接下来您一动不动,保证后面游客会把所有最重要景点推着你全部玩完。”然而,全国游客大军的热情依然无法阻挡,9.9万、18.2万、16.35万、11.9万,这是10月1日至4日故宫监测到的游客人次,其中2日达到的峰值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之前的最高峰是2010年10月2日的14万多人次。

    中秋和国庆长假期间,故宫共接待游客80.4万人次。每年此时,“游客来了”的惊险大片都在故宫准时上演,面对蜂拥而至的人潮,故宫如何是好?

    游客如潮,限还是不限?

    9月17日,北京市政协常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建议案”称,近年来,故宫游客量大增,给文物古建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建议在观众超出承载量之后不再售票。

    对此,故宫明确回应:“对每年或者每天参观故宫的观众总量进行控制,在目前的旅游形势下还很难实现,只能作为远期目标。”故宫解释,一是因为参观故宫的需求是刚性的,故宫是游客来北京的必去之处;二是因为在去年“五一”、“十一”期间,就曾尝试过每天8万人的限流措施,结果根本关不上售票窗口,观众在广场聚集不肯离去,只能继续售票。

    面对游客潮,限还是不限?意见也有相左。于飞是一名故宫志愿者,对故宫像家一样热爱,对游客潮有自己的担忧。“政协提出的限制人数的建议,我多少还是有些赞同的。假如有一天故宫里的金水桥也塌了,你不能怪设计师当年没有考虑载重能力,这可不是哈尔滨的那个大桥。”于飞说,“限制人数,会得罪远道而来的游客,会遭遇非议,但最终会被人理解,前提是我们的素质全面提升。”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之前曾在多个场合说:“每年的10月2日,都是故宫游客数量的一根针尖,都是对故宫的一次考验。”今年18.2万人次的新记录,再次让故宫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单日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院。

    不过,故宫并没有限制售票数量,而是多项措施齐下,使客流高峰最终平安度过。从9月30日到5日,每天早上提前1小时、7点半开始售票;午门两侧开放了16个售票口,端门在原来14个售票口的基础上再加4个,总售票口达到34个;在午门的检票处设有网络购票的专用通道,网上预订的游客只要刷身份证即可进门;增设临时厕所共40个厕位……

    虽然没有发生事故,售票窗口的队伍也算井然有序,但过载的游客依然让故宫不堪重负。游客们自己也颇感郁闷——“人多,我姥姥都走丢了。”“基本上都是跟着人流在走动,没办法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厕所排队太长了!”

    根据北京市旅游委对景区的试点监测,10月3日,故宫周边道路全天拥挤,上午10时以后游客数量开始上升,游览舒适度指数随之逐渐下降,从10时-15时,故宫游览舒适度指数下降到1(最高为5,舒适;1为拥挤),在全市各景区中排名末位。

    神武门外的公交车站边上,很多游客筋疲力尽地从故宫杀出重围之后,不顾风度地席地而坐。单霁翔曾有一个说法“让游客有尊严地逛故宫”,因为他看到有的游客因为没有椅子,只能坐在地上吃泡面。所以,不仅要让游客能够进入故宫,如何“有尊严”地逛故宫,也是亟待解答的问题。

    增大开放面积是故宫近来一直在做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各个单位占用的故宫建筑正被陆续收回,到2016年将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对公众开放面积会增加到76%。此外,吸引更多游客从中轴线分流,比如将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辟为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

    “宫院分离”会使故宫消亡?

    北京市政协的“建议案”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关于“宫院分离”:建议将故宫“宫”与“院”分离,一方面使故宫成为集中展现明清皇家宫廷文化的场所,另一方面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作为专门展示故宫所藏180余万件文物旧藏的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此公开声明: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10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和180万件文物藏品是天然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将“宫”“院”彻底分离是对故宫完整性的一种误读,是在泯灭故宫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最终会使故宫在某种意义上消亡。

    这条建议在网络上的讨论更为激烈。反对意见多是出于文化的角度。“深宫的每一个文物都带着原本的气息,如果离开了皇宫,那就只能算是艺术品了。”“还是在故宫里面吧,尤其是那种器物本身和房子有关系的,比如三希堂法帖不摆在三希堂就没道理了。”

    支持意见则更多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设想非常好,目前故宫对外展览的藏品仅为1%,最起码能让大批文物重现世间。”“故宫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不适合文物保存,需要一个更为专业和现代化的博物馆来承担这项功能。”

    浙江大学学生温济聪,在今年暑假先后去了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对两个故宫的评价是“各有优劣”:“北京故宫外观更大气宏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古典文化底蕴深厚;台北故宫由于不是历史建筑,外观只是和大陆的博物馆差不多,但文物比北京故宫多很多。”

    问到更爱哪个,温济聪选择了北京故宫,因为“气势恢宏”。但他对馆藏文物并不十分在意:“我去过好多次,都不知道文物在哪里。如果宫院分离,我肯定去‘宫’。那‘院’不就是第二个国家博物馆吗?”

    作为一名讲解志愿者,于飞对故宫和文物的掌故熟谙于心:“故宫各个建筑的设置,都是有说法的。例如内金水河,是弓箭形,它是为了让所有清朝皇室子孙,永远记住自己是马背上的民族,马背上拿的天下。”文物在建筑内的摆放也很有讲究,于飞说:“故宫一些宫殿的佛像和贡器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它们的摆放位置和藏传佛教相关,如果挪动到博物馆,这层文化含义就没了。”

    听说“宫院分离”的建议时,于飞内心十分矛盾:“从博物馆的角度讲,一个真正想了解故宫文化的人,如果参观时脱离了故宫所在地,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但是从保护故宫本身的角度讲,这个提法也不无依据。不过总体上考虑,宫院分离是不合理的。法国的卢浮宫没有分离吧,因为人家是一体的。台北故宫还巴不得宫院不分离呢,可惜他们没这个条件。”

    别让不文明行为伤害故宫

    “不能带相机和大的包,不能大声讲话,所有导游和游客必须用导览耳麦。”除了满目之前只在课本上见过的珍贵文物,这是温济聪在台北故宫最深刻的感受。“导游拿着大喇叭声音巨大,很影响故宫欣赏。”这是他对北京故宫的最大意见。

    据“中国之声”近期报道,某国际组织对全球各国游客进行形象评价,中国游客形象倒数第三,“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中国游客的吵闹喧哗是一大特点。

    长假期间,与景区游客人数一起攀升的还有垃圾数量。北京著名的饮食街簋街,地上堆成山的垃圾直到凌晨4时都无法清理干净,而香山半山腰的塑料袋和挂树上的香蕉皮更是成了清理难题。故宫情况稍好,虽然乱扔垃圾也时有发生,但清洁人员能够及时清理,然而还是出现了游客因为找不到厕所就地解决的行为。

    当故宫面对游客数量、古建保护、文物保护与展览等多重考验,制定出一系列应对措施的同时,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成了故宫的压力来源。

    于飞在故宫的书画馆和陶瓷馆做志愿者时,看到最多也是最反感的,除了大声喧哗,就是用闪光灯拍照。“要知道,这在国外博物馆是根本不可能的,会被人鄙视和嘲笑没有家教的。”于飞说,“但是在中国,这种行为屡禁不止。人们根本不懂闪光灯会对文物有损失。有人认为对书画有损失,其实对陶瓷一样有影响,只不过比书画要慢而已。”

    在故宫这样一个大型的土木结构建筑群,吸烟更是可怕。故宫两任院长郑欣淼和单霁翔都曾调侃自己名字中带“水”,所以适合做院长。故宫最怕火,吸烟却依然存在。据统计,长假期间,仅故宫消防中队就制止吸烟百余起。

    “故宫丢失文物已经沸沸扬扬了,要是烧着了,那可就不能挽回了,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于飞说,“不过,毕竟我们起步比较晚,要接受这个过程。我们应该让国人从小、从没进入故宫时,就知道这些规矩,而不是到了那里再去学。”

    单霁翔曾多次公开表示:“公众是故宫的主人。”那么,关掉闪光灯、熄灭烟头、轻声说话,也许是一个美好开始。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0月09日 09 版

故宫的“十一”大考
好设计就是好生活
合唱音乐会纪念辛沪光
上海国际艺术节启动
赵宝刚:真正清醒着的青春不过一两年
力量与柔情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