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环保,从技术崇拜到文化认同

——记首届亚洲大学生环境交流论坛

庄庆鸿文 佐藤充男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15日   04 版)

    8月17日,永旺环境财团理事长冈田卓也在论坛开幕式致词

    8月23日,中日韩大学生笑容满面地迎接结业式

    8月20日,岩手县中尊寺佐佐木住持对学生们说明情况

    鞍马寺女主持信乐香仁

    关于永旺环境财团

    永旺环境财团自1990年成立以来,遵循“以顾客为原点,追求和平,尊重人类,贡献地区”的企业理念,常年坚持对NGO的支持及植树造林等活动。在国际上,财团自1998年起,在中国开展“万里长城植树活动”,至2010年为止,累积植树量达到100万棵。此外,永旺环境财团在东南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也与当地民众协作开展活动,至今已在日本国内外种植了超过970万棵树木。

    今年夏天首次举办的ASEP活动,目的是“培育亚洲的环境领导者”,这是永旺环境财团冈田卓也理事长向清华大学、高丽大学及其母校早稻田大学3所高校发出呼吁实现的。在未来的10年间,该研修项目将持续培养环境方面的人才。

    8月19日清晨5时许,在日本东北海岸线的田野畑村罗贺渔港,清华大学、早稻田大学、高丽大学的60名青年学生汇聚于此。他们是从环境、能源、国际关系等专业被精心选拔出来,参加首届亚洲大学生环境交流论坛(英文缩写:ASEP)。该论坛由永旺环境财团发起主办,中国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共同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日本每日新闻社、朝鲜日报社为论坛支持单位。

    “让环境变好的,究竟是谁?”

    “那一天,我看到了海啸。”满脸沧桑的老人用日语说。这位皮肤黝黑的日本农村老人,穿着橘黄色救生衣,表情严肃地讲述着,陈云天此刻认真地听着。他是来自清华大学的20名大学生之一,正在田野做调查。

    阴霾的天际下,海潮拍岸,人群肃静无声。

    这里遭受了“3·11”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海啸冲击,赖以生存的渔港被夷为平地。老人对着海堤边的酒店,拿出了自己拍的照片,磅礴的浪潮直吞酒店楼顶。这图片中的情景震惊了从未经历过灾害的大二学生陈云天。

    但比这更震撼的,却是老人神态平静的讲述:“我们活在地震带上,虽然海洋让我们失去了家人和生计,但我并不恨大海。也许这是自然对我们人类破坏她的报复。我今后还会依靠这片海洋,和她共生下去。”

    随后,大学生们到达田野畑村,聆听头发斑白的村长讲解灾后重建,之后他又挽起袖子与大学生一同植树。陈云天注意到,和他们一起提水栽树苗的,都是年过半百的当地老人。

    “青年人只在大都市转一圈,是搞不懂环境问题的。”此次论坛的学术顾问、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原刚说,“你必须到农村里来。你和这么多老人一起种了树、流了汗,才能明白——让日本环境变好的,究竟是谁?”

    一天前,他们还在东京市中心的制高点,俯瞰了这个空气质量优良的异国首都。

    去年刚考入清华大学热能系的“90后”霍佳龙,站在高楼落地窗前,瞪大了眼睛。“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实地见到课本里的环保制冷制热系统……”

    清华大学环境系研一学生费凡,到了实地才切身体会到,日本的环境并不是由“最高层的人”决定的。比如在东京闹市区实现的“绿色楼宇计划”,是由日本企业和地方市政部门联动的。楼宇的环保设施由企业间合作监督,政府只给予优惠政策。

    这让学习环境管理的费凡耳目一新。在环保问题上,日本地方受中央政府政策影响很小。环境可在地方实现,由下而上地推动,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一般是由上而下推动。

    中国学生的踊跃提问、深入思考,让原刚教授印象深刻。“比起单纯的技术层面,中国学生更集中关注如何对环境问题进行社会管理。”

    一朵白莲花和一块黑石头

    “Do you Kyoto?”这句话是身着优雅和服的女教授丸山弘子用英语说出的。教授的解释令学生惊讶。这句话竟不是日本人创造的,而是2003年以来欧洲各国的流行语,意为“你环保了吗?”。

    在古都京都市,这些懂得节能技术的大学生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洗礼”。

    在京都北部的鞍马寺,迎接学生们的,是一支洁白得惊人的莲花。它的背后,站着鞍马寺的女主持信乐香仁,身披金黄锦袍,白发挽成一个发髻。

    “这朵莲花是我今早剪下的,但仿佛还像活着一样。它象征着冥冥中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学生们盘腿、跪坐在日本传统的席子“榻榻米”上,听信乐香仁讲述文化信仰内在的环境思想。

    鞍马寺“因陀罗网”信仰,正是我国文化中所说的“罗网”。“罗网代表世间万物皆有联系,一根线断了,整张网就会散裂。因此,你对环境所做的事,一定会回报到你自己身上。”信乐香仁说。

    而在隔河相望的贵船神社,学生体会到了另外一种环境思想。身穿日本传统裙裤的宫司(日本神道教称呼,相当于寺院“主持”)高井和大,面前放着一块黑黝黝的石头。老人指着这块石头说:“日本神道教中有八百万神,我们认为草木石头中,皆有神灵。”

    “敬和畏,是我们对自然的两种感觉。因为我们一方面感谢自然赐予的丰富资源,一方面日本却又是多灾害列岛。因此,日本神道教产生了自然崇拜。从中,人们很早就生发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在伐木时会祈祷‘感谢树神赐给我一棵树’,同时要种两棵树,还给神灵。” 高井和大说。

    这一切是陈云天从未听过的。

    他高中时就因为波浪能发电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还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但这名热能工程系学生从来没想过,“环保能来源于民族文化和宗教思想”。

    “对于环境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此前也参加过韩国、西班牙举行的论坛,但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坐而论道,从来不像这次论坛有频繁的实地探访。”

    在短短五天行程中,教授们带着学生跑过了日本最大国土本州岛的三分之二。所到之地包括东京、越谷以及东北部的岩手县、西部的京都。最高密度的一天,从海港到村庄,从学生社会实践的森林小屋到日本传统神乐展示的会堂,马不停蹄地跑了6个地方,参观、听演讲、实地考察。在如此紧张的行程中,走访佛寺、日本神社多达5处。其实,这是经过教授们慎重考虑的。

    “原来环保的探讨多集中在技术层面,但我们希望让中日韩学生们理解,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重视环保。科技和学术交流相对容易,中国也在引入日本的环保技术,但是中国学生如果没亲身去贵船神社,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理解日本人的环保思想。”丸山弘子说。

    首届亚洲大学生环境交流论坛的主题是“从文化看环境”。也有学生产生了疑问,环保思想扎根于日本文化,是由于神道教等自然崇拜对当代日本人的独特而深入的影响,这是不是中国、韩国无法复制的?

    “一周时间,不可能让中国、韩国青年深刻理解日本文化。即使暂时还不理解这些文化,只要你现在开始从思想上了解日本、了解各国的不同所在,储备起来,也许在将来的人生中会有理解的一刻。这正是这次论坛的意义所在。”丸山弘子说。

    三声“对不起”

    在和外国学生交谈时,“你到过中国吗”原本只是一句最常见的寒暄。但让陈云天惊讶的是,日本、韩国学生都有人回答:“来过中国,是为了来中国种树!”

    论坛上的所有中国学生,都有自己的问号。费凡的问号是,日本人怎么能做到每天把不同的垃圾细致分类。

    清华大学教育政策系研二学生顾磊成也是第一次来日本。他特别好奇的是,日本这么拥挤的国家,怎么能把环境做得这么好?

    而这一切的答案,可能都来自科技之外。

    清华大学日语系学生申涛林看到的是,三声“对不起”。

    第一次是,在鞍马寺登山时,寺院的导游不断微笑着提醒学生:“一定要对脚下的生灵说对不起,因为你踩到了它。”

    而第二声“对不起”来源于他所看到的京都。

    “京都是东京之外日本最有名的都市,却没有机场,连地铁线都只有两条,非常不便。难道不该对游客说对不起吗?”申涛林的这句反话,映衬着古老城市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第三声“对不起”,来自以生态建筑闻名的永旺湖城商场。中国学生在水产柜台只看得到大鱼,一问之下,售货员解释小鱼是不捕捞的。“为了生态平衡,对不起顾客了。” 

    “日本文化的崇拜自然,并不代表放弃发展。它并不是说我们一棵树都不砍,节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才是与自然更好共生的方式。”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学生本庄登说。

    “日本也曾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逐渐忘记了与环境共存之道,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势不两立的,而今这一想法已经改变。如果是不注重环保的企业,银行不会给它贷款,其他公司不会与之生意往来,社会不予认可,它一定会倒闭。”丸山教授说,“从这个角度上看,要解决环保问题,最重要的是社会每个人的思想认识到位,需要社会整体价值观希望减少资源的浪费。”

    论坛一开始,曾参与制定联合国国际生物多样性条约的涌井史郎教授给三国大学生们画出了两条曲线。

    一条曲线在快速增长后保持在临界线,平稳向前;第二条曲线则一直快速增长,很快捅破了表格的“天花板”。“前一条是老鼠模式,是老鼠群体自我控制数量的曲线。而现在我们人类正走着后一条无限增长的‘灭绝’曲线。”

    在最后一天的报告上,陈云天画出了一架天平,一端是地球,一端是人类。“美国的汽车社会,就是以大量消耗能源、消灭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的。如果全人类都过如此不可持续式的生活,地球将从天平上被抛离。”陈云天解释说。

    早稻田大学副校长内田胜一对60名中日韩学生的报告印象深刻。“你们不仅聪明,还都非常有创造性。想象力是通向未来的关键,请你们记住,也许只有‘看不见’的,才能达到‘不可能’的成就。”

    “在日本环保现场鲜活的感性认识,是我最珍贵的收获。”陈云天说。“如果只是来日本听一次讲座,收获可能还不如在清华图书馆看论文,量大而又全面。但直接感受会一直影响我今后看世界的方式。就像吃过西瓜以后再看到西瓜这个词,你的感觉绝不会一样。对我来说,今后日本的环境措施、论文或言论,都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我能看到它们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还有他们的环保意识、文化传承。”

    高丽大学带队的国际关系学教授徐承元有同样的感慨。“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亲眼、亲耳感受另一个国家,我们的学生在知识之外,学到了更多无可替代的东西。”

    论坛发起人、永旺环境财团理事长、87岁高龄的冈田卓也先生对这些学生寄语:“希望在这样的交流下,能为东亚培养出有前瞻性的环境人才,甚至培养出全球环境问题中的领袖或发言人。”

    “环境问题,不能完全交给政治家”

    “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关键词是环境。”永旺环境财团理事长冈田卓也说。这位在日本政坛、经济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老人语出惊人:“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完全放心地交给政治家。我们为何致力于在环保领域推动中日韩青年的交流,因为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境的限制,已经深入各国每个人的生活。”据了解,十年间,在这位老人的亲力亲为之下,永旺环境财团仅在北京长城脚下就植树100万棵。

    原刚教授体会,韩国大学生更关注中国。“因为日韩更关注的都是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问题的国际层面,东京、首尔都在看着北京。”

    论坛上,10个小组由中日韩学子各两名组成,最后一天他们都交出了一份独特的观察报告。他们惊讶地发现,“天人合一”、“共存”、“中庸”、“敬畏”等词汇都是三国语言共有的,连读音也十分相近。

    丸山弘子教授在京都时,特地挤出时间,讲解了京都城的设计来源于我国唐朝的长安城,它北部的比睿山则得名于朝鲜语的“太阳”。

    “我希望三国的年轻人认识到,即使是‘最日本’的京都,也是与中韩两国相生相连的。从历史到当下,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丸山弘子说。

    顾磊成来日本以前,原以为日本人都像印象中那样正经刻板、不苟言笑,“没想到也是时尚、活泼开朗的,跟我们没什么不同”。他们和关心中国文化的日韩同龄人也很快打成了一片。早稻田大学学生元治孝文一开始对中国的简单印象还仅仅停留在“毛主席万岁”,而与清华学生的交流,也大大改变了他的看法。

    一周的时间,在青年们纷繁丰富的学习交流中飞逝。虽然早起晚睡,他们甚至在呼啸的新干线列车上也不忘抓紧时间,摊开巨大的白纸,讨论书写报告。在早稻田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思惟之森林”,异国青年们齐声欢呼,互相为对方“加油”。在温泉旅馆中,他们互相赠送自己精心挑选的小礼物,“礼轻情意重”。

    在最后一天送别时,中日韩的男生相互拥抱拍肩,女孩子们流下了惜别的眼泪。

    “人类可以通过学习语言、亲身感受来了解对方,否则很容易产生民族间的误解偏见。对话后,就知道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是一样的人。通过自己看到、听到、思考得出的,才是真正的理解。” 丸山弘子说。

    最后一天,让中国学子惊喜交加的是,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来到了论坛闭幕式。他希望学生们能通过7天了解到“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work together”,即“怎么去学、怎么付诸实践、要做怎样的人、怎样与他国合作”。

    “中日韩有共通的民族文化背景,东北亚应该联合在一起,向世界宣扬东方的文化理念,而不是单纯地接受西方文化。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顾秉林说。

    “在地震灾区田野畑村,我们每个人都种下了一棵树。而这次论坛在我们内心也种下了一棵树,它是文化之树、环保之树,更是一棵友谊之树。”清华大学带队老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李宇红教授说。

分享到:
环保,从技术崇拜到文化认同
“通过文化思考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