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里出来向东,踏上一条羊肠小道,穿过一个小树林,下一个缓坡,再爬上一个六七十度的陡坡,才到达半山腰的一间小屋。这条几百米长,几乎称不上路的小道是韩凤英走了近10年踩出来的,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来回两趟。
小屋里住的是贾二水、贾三水兄弟俩,两人都是先天聋哑,80多岁了,无儿无女。10年间,韩凤英每天早上7点多把在家里做好的早饭带到小屋,然后打扫屋子、洗衣服;下午四五点钟,再送来做好的晚饭。
韩凤英今年64岁,是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上虎叫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有4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2003年,一直负责照顾哥哥的贾三水干活时伤了眼睛。这下,哥俩都成了聋哑失明老人,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两位老人在村里没有亲人,乡亲们偶尔照顾一下,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解决这两个老人的生活问题成了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村支部书记张有德找到了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韩凤英:“贾家哥俩又聋又哑又瞎,你帮着给他们做做饭,用他们俩的低保钱。”当时已经55岁的韩凤英没有犹豫,“行!我能把他们照顾好!”
可真做起来,韩凤英觉出难了。因为贾家哥俩耳聋、眼盲、口哑,根本没法与她交流,最难的是他们对韩凤英有戒心,处处提防她。贾三水有一块手表,每天东藏西掖,生怕被韩凤英拿走,后来送给了侄子。他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人,每天义务给他们送饭、烧炕,伺候他们起居。韩凤英没生气:“谁都这样,对生人不了解,处久了就好了。”慢慢地,她找到了与两位老人交流的方法,她一去小屋,先拍拍两个老人的肩,他们就知道该吃饭了。
两位老人听不见,看不见,也说不出,得了病没办法表达,可这没难倒细致的韩凤英:“每天给他们收拾大小便,我就知道他们是不是病了。肚子不舒服,我就给他们煮小米粥;上火了,就弄点儿绿豆汤。他们爱吃豆饭泡菜,有时间了我就给他们做,再加个煮鸡蛋。”
时间一长,两位老人也慢慢明白了韩凤英的意思。开始,有个头疼脑热或吃饭不香,韩凤英给他们吃药,老人不是把药片扔了,就是故意打翻水杯,嫌药苦,不肯吃。现在,只要韩凤英先摸摸他们的头,再拍拍他们的手背,他们就会乖乖地吃药。他们的头发长了,只要韩凤英摸摸他们的下巴、再扒拉扒拉头发,他们就知道把头伸到炕沿外,等着剃头发、刮胡子。
两位老人住的小屋在半山腰上,一间小屋半间炕,一口灶,没有后窗,四壁透风,冬天冷的伸不出手,夏天又闷又潮。人上了岁数就怕冷怕潮,于是韩凤英想出了个麻烦但很有效的解决方法:烧炕。
韩凤英每天给老人送饭时,一并烧炕。为避免失火,每次走前,韩凤英还要把灶下的火完全扑灭。冬天,韩凤英早早的用塑料布把窗子钉严实,挂上自己做的棉门帘。夏天,她再把塑料布取下来,每天开窗透气。
对于韩凤英尽心照顾两位老人,村里起初有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说韩凤英是为图兄弟俩的低保钱。对这些闲话,韩凤英不予理会:“去照顾一段时间,就放不下了。问心无愧就行了。”
2008年,韩凤英的丈夫突发脑溢血过世后,韩凤英一下子瘦了好多,3个在外工作的孩子都劝她:“妈,我们别揽这活儿了,跟村里说一声,让别人干吧”。可是韩凤英却说:“你爸走了,你们又都在外面工作,我要是不给他们送饭,每天一个人在家多闷呀。”
照顾老人的10年间,韩凤英只出过一次远门,虽然只有两三天,但她还是提前把自己的小姑子叫到家里,让她帮忙给老人做饭。上虎叫村离北京城100多公里,韩凤英只去过两三次。就连去年住在县城里的女儿生小孩做月子,她都没有去。10年里,她也从未向村委会张过口,伸过手。
王怀宗是韩凤英的邻居,两位老人有事他也帮忙,说起韩凤英,他话很多:“有人说老嫂子照顾两位老人是图钱,可是她做的这些事,多少钱也买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