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讲授电视节目制作的华侨大学老师郭艳梅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忽然就落进了教室里。
9月12日傍晚,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福建某新闻社社长,人在厦门,号码更换,特此通知。郭艳梅与这位社长相识,听声音也像,便盛情邀约:“从厦门返省会反正也途经泉州,不如华大一叙?”
得到应允挂机后,她即刻向所在文学院院长、副院长们汇报。招待饭店被迅速地定下,接待人员被麻利地安排,“那位社长是我们学院的特聘教授”,郭艳梅介绍说,“也是学校宣传部赵小波副部长的老同学。”
第二天上午,这位女老师有课,讲的是4节连堂的电视节目制作。她琢磨着老同学肯定要先会老同学去,自己安心上课就好,不用着急。
然而就在第一节课间,郭艳梅的电话响了。“我出了点事。”电话里,浑厚男低音带着点儿焦躁。乍一听,她吓了一跳。
“社长”接着往下说,昨夜酒驾,已被厦门市交警队拘留。然而通过“私交”已与副队长谈妥:交2万元即可走人。一万元朋友已经搞定,求借另一万元,切莫张扬。
郭艳梅一听酒驾就懵了,再一听借钱又清醒了。她先安抚了几句,挂下电话,马上联系“老同学”赵小波。
“以我对那位社长的了解,不管酒驾或借钱,他都不会的。”郭艳梅自信地表示。然而,“老同学”拨出电话,却听到优美的中英文“已关机”。
此时的郭艳梅尚存疑虑,但她仍然决定,来一场真实版的“现场直播”。成为大学老师之前,她曾经是电视台的出镜记者;现在,她轻车熟路地走上讲台,架好话筒,打开电话免提——一切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一次观众并不在电视机前,而是和她面对面。
电话那头,冒牌“社长”还对即将到来的一场大战一无所知。
当电话再次响起的时候, 郭艳梅一句“小波问你开的哪台车,他去接你?”轻松取得第一回合。
“叫小波给我打电话。”骗子答不上来,虚晃一枪。
观战的新闻系学生们一下子全成了军师,经过热烈推举,他们选出了“赵小波”的扮演者。
小廖同学走上讲台,他曾无数次地走向跨栏比赛的起点,对于战斗、欢呼和围观再熟悉不过。“我不怯场,我以前也耍过骗子,很好玩的。”这个梳着时髦发型、身材高大的小帅哥表示。
第二回合,假小波对假社长。号码一拨出去,小廖的手机上便显示“海南海口移动”,而当听到这个明显年轻的声音后,“社长”挂下了电话。包括郭艳梅在内,所有人都以为,要鸣金收兵了。不料金钱诱惑难抵,没过多久,“社长”又打来了。
一边推说附近没有银行,一边又说要过去送钱,“小波”和“社长”斡旋着。写满策略的小纸条不断从台下飞到台上,数台手机、iPad摄像头也被打开,对准讲台。大家商量着,要把社长“请来”华大,好好“招待”。
按照郭艳梅的说法,此前她带过的学生曾有过被骗的经历,她一方面想给学生增加点儿社会经验,一方面也想趁着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训练他们拍摄、制作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能力。眼下,一条社会新闻正活生生、热腾腾地真实发生着。
差不多两节课后,“社长”终于发现,不断说着要去接他、救他、让他来取钱的“小波”只不过是在戏耍他。他恼羞成怒,爆了一句粗口。血气方刚的“小波”毫不示弱地回骂一句,然后又故意问道:“到底要不要我去接你啦?!”
郭艳梅当晚就收集了5位学生录制的音频和视频,第二天又补了几个交代场景的空镜头,在一位小龙同学剪辑的基础上,编出一条电视专题片,挂在视频网站上。她并没有剪掉对骂的镜头,她觉得,从一个小伙子嘴里冒出来,又可爱,又解气。
尽管是20岁出头的学生扮演年近半百的大叔,“躺着中枪”的赵小波看完视频还是觉得,小廖的语气、语速模仿得挺成功。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这场特殊的“新闻实践”本身,值得称赞。
彼时,真社长其实正关了手机,在北京的会场开会。后来他收到郭艳梅发来的视频,连下班也顾不上,一口气看完。
“喂!那声音一点也不像我嘛!”社长半开玩笑地抱怨着。
在网络上,这条片子激起热议。有人感慨新闻课堂之生动,也有人嘲笑骗子竟然敢冒充新闻人,结果关公面前耍大刀。还有人认为,小郭老师和小廖同学都还嫩了点儿,要戏耍骗子,手段多了去了。
小廖对自己的表现不太满意,他觉得“好几次都有点儿掉沟里了”。
在大戏落幕后,所有“演职人员”都发表了感言,只有那位电话里的“社长”,他的手机始终处于“停机”状态。
他发给小廖的最后一条短信,只有四个字,“你真厉害。”
“中午吃什么?”小廖回他,还在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