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巧克力 得诺贝尔奖
上周,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消息强烈地撩拨着国人的神经。在有些人眼中,“何时能拿诺贝尔奖”的追问,终于变成“怎样才能拿更多的诺贝尔奖”。其实,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很简单,比如,多吃巧克力。
这并不是哪个厂商的蹩脚宣传,也不是瑞典在借机推销他们的巧克力。提供答案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弗朗兹·梅瑟利,他还写了篇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这个听上去颇为怪异的研究灵感来源于尼泊尔的一次旅行。在当地的小酒馆里,梅瑟利看到了一篇文章,提到了巧克力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
这个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在维基百科上选取了每千万人中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22个国家作为样本,然后分析了他们的巧克力消耗量。结果发现,人均获得诺贝尔奖比较多的瑞典、瑞士和丹麦3个国家,巧克力消耗量也比较大。
听起来有点不靠谱?梅瑟利也承认,这是一个无厘头研究。他的研究目的是告诉大家,假设检验中的P值(P-value),一种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并非绝对准确。
在巧克力和诺贝尔奖之间关系的分析中,梅瑟利计算出的P值是0.0001,这意味着,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但这显然不完全正确。新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说,他写作就是冲着一天三顿饺子去的,可不是什么巧克力。
男人天生不说谎
如果你多上网逛逛各大论坛,就会发现女性朋友们对男人的谎言有多么深恶痛绝。广大受害和担心受害的网友甚至总结了一句话,“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但是女同胞们,科学家如今发现,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不说谎才是男人的本性。
先别着急反驳,有实验为证。研究人员将90多名25岁左右的男性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人的身体上涂抹含有睾丸素的凝胶以增加其雄性激素水平,另一组人的身上涂抹的凝胶不含任何特殊物质。这两组人都不知道自己身上涂抹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然后,参加实验的人被告知,他们需要在各自独立的区域投掷筛子,并自己记录投掷结果,投掷分数更高的人将获得奖金。
在被试人员看来,记录的成绩是否真实完全靠自觉。但在他们自己记录结果的同时,实验人员也在一边偷偷地记录结果。最后,研究人员发现,涂了睾丸素的那一群人记录结果更加真实。科学家解释说,雄性激素会使男人更有自尊心,从而更珍视自己的良好形象。
看来,广大女性朋友还是可以对男人保持一点信心的。以后,不妨多用用激将法,比如,“快点把小金库交出来,像个大老爷们儿”!
翠花,上大熊猫
如果饭店服务员给你端上一盘红烧熊猫,清蒸熊猫掌或者麻辣熊猫腿,你会是什么感觉,闭上眼把盘子推开,还是迫不及待想尝一口?
在大熊猫已成为国宝的今天,这当然不会发生,但是在距今100万年至1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这些憨态可掬的家伙可是祖先们的盘中餐。
发现这一秘密的是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在新书《大熊猫的起源》中,魏光飚指出,最早在距今800多万年前的云南禄丰古猿时期,人类,或者说猿类,就发现了大熊猫。到了距今100多万年的时候,在重庆地区,以巴氏熊猫为代表的大熊猫家族到了繁衍的鼎盛期。在这个时期的遗址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大熊猫的标本化石,而且标本上还留有我们祖先的砍痕。
“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那个时代,古人类是不会花大力气去捕杀一只对自己无用的动物的。”魏光飚说,“这些信息显示,此时的熊猫已经成为史前人类的餐桌佳肴。”而且,那时大熊猫的体型也很“袖珍”,大概只有藏獒那么大。
鉴于先人们的恶劣生存环境,我们就不怪他们把大熊猫吃成珍稀动物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后人发现,他们异常珍贵的中华田园犬曾经也是我们大快朵颐的食物,会不会有人心生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