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360安全打假的“口水仗”在网络上不断升温。但这一次,率先“开火”的并非是有“红衣大炮”之称的周鸿祎。
10月9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上发文质疑称,“360浏览器”存在安全隐患,会收集用户的上网账号和密码等个人隐私资料,危及网民的上网安全。随后,他又连续发微博罗列出360公司旗下多款产品的“罪状”:浏览器登录串号,360安全卫士绑架用户、无法卸载、冒充微软补丁,搜索引擎干预结果排名等。
10月12日,针对方舟子的质疑,周鸿祎决定“必须正面痛击”。他反击方舟子是“被百度以金钱收买”,质疑整个事件是竞争对手的抹黑行为。随后,360在官方网站上单独辟出题为“质疑与真相”的网页,逐一解答公众疑虑。
两大网络红人的“口角”,引来各自阵营支持者互相吐槽。网友“独立调查员”在微博《360安全浏览器每5分钟收一道“圣旨”》中指出:“360安全浏览器利用技术便利,几乎每5分钟下达一次指令,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伪装文件抓取用户隐私进行上传。”网友“一把菜刀”在文章中质疑,360安全卫士会记录用户使用其他软件的行为信息并上传至服务器端。还有网友爆料称用360浏览器报名,刷新后却成了别人的账号,并且可以修改报名信息。
但也有网友对于方舟子的这次打假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认为,方舟子所引用的材料本身未经任何专业人士的核实,材料大都来自非实名认证的用户。况且方舟子本人在互联网领域并无专长。随后,方舟子也公开承认:“什么验证码、msconfig禁启动,都是我转发的教微软操作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微博里的话。”
业界送给周鸿祎的另一个称号是“互联网斗士”。周鸿祎则将自家的360比作是一条“鲶鱼”,“由于有我们的存在,可能使这个行业的竞争更加平衡一些”。事实上,360一直扮演着创新者和颠覆者的角色,用近乎“破坏”的方式进入新的领域。
360安全卫士和杀毒软件的“免费杀毒”模式,端掉了对手的“饭碗”,也让自己成为国内杀毒行业的领军者。借助于360浏览器的普及,其网页导航和搜索业务也大获成功。“客户端+服务”的商业模式在周鸿祎看来屡试不爽。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360的活跃用户数已超过4亿。
但360也有着不光彩的“前科”。老网民应该还记得,周鸿祎的成名之作“3721上网助手”就曾备受质疑。该应用在未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会在电脑上强行直入网页URL列表和其他广告程序。后来“3721”几乎成了“流氓软件”的代名词。就在前不久,360搜索引擎因涉嫌违反Robots协议,强行抓取被网站设为隐私的内容而受到指责。
在线下,360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话题也引起了众多技术专家分析360软件的兴趣。此外,也有360前员工自曝“家丑”。对于不明真相的普通网民来说,他们多数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暂时将360产品束之高阁。有网友表示:“等这场争论有了最终结果,我再考虑是否用它。”另有网友提问:“真不知该用什么?如果360真的有问题,难道其他软件就没有类似问题了?”
推荐理由:
这几天,360浏览器侵犯用户隐私的话题成为互联网热点。这其中,除去周鸿祎和方舟子两位公众人物各自的号召力外,网民对上网安全的担忧也成为助推这一话题升温的重要推手。试想,你在网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视,电脑上的资料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浏览,这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在网络生活中,微博不仅是舆论集散地,也是一个名利场,其中充斥商业技巧,也不乏尔虞我诈,网民往往会成为各方利用的对象。方舟子和周鸿祎在微博上隔空喊话,打得热火朝天,但这场战争双方各执一词,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对于普通网民来说,期望通过他们读懂技术细节,明辨是非,显然不太现实。看来,在IT领域,迄今为止仍然缺乏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给网民答疑解惑。既然公众有疑问,主管部门是不是也可以着手调查,给公众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