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弯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数百年前,清朝诗人刘嗣绾在桐庐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富春江镇芦茨村,就坐落在这“无声诗与有声画”里。一弯碧水,数座青山,白墙黛瓦,黄伟舜的“芦茨土屋”正对着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里那棵苍劲的唐松。
662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历时3年,完成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画中最精华部分的取景地正是芦茨。
山水美景让元代大画家停了下来,慢慢品味,慢慢作画,成就经典。662年后,一批来自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甚至台湾的青年男女,提前一个月就预订了芦茨土屋的房间。国庆长假,他们在这里慢吃、慢聊、慢写、慢游,感受完全不同于城市生活的一面。
2006年,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黄伟舜,带着从小在北京城长大的妻子回到老家。他把爷爷的老房子重新修缮、改造了一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新房子并没有变身成一栋小洋楼,反倒保留了原有的土味儿——他们要在富春江边的山弯弯里做生活的艺术家。
2008年下半年,老房子全部改造完成。黄伟舜把这个新居所命名为“芦茨土屋”。至今,这个芦茨土屋已经接待了约1.5万人次。
在黄伟舜看来,芦茨很美,桐庐很美,桐庐是画城,但画城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美,是自然环境与当地历史、文化相互渗透而产生的独特的美。这种美需要慢下来体验。黄伟舜希望,慢生活体验区的建设,是自然山水与古建土屋相融合的慢生活区建设,能够给人们带来生活方式和精神诉求的变化,是要优化生活,实现生活的梦想。“如果有更多的农村都这么做,农村就会有新的面貌。”黄伟舜说。
在桐庐县,城市像城市,乡村像乡村。不求大而求精,不求快而求优,不求全而求美的发展模式正在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各方面的变化。这种美,在桐庐的各个乡村都存在。双溪环抱、莲文化造就了双溪村,古戏台、古造纸、古孝义成就了荻浦村,绚烂的山花让阳山畈美丽独特……
不过,仅仅有这些还不足以成就美丽。5年前,桐庐县的各个乡村还在为村容整洁发愁。中共桐庐县江南镇纪委书记项芳农告诉记者,尽管江南镇散布着明、清、民国、解放初的各种代表性建筑,但却到处是猪圈、烂泥塘,大家都要绕着走,谁还有心情留下来慢慢品味这里的美?
连续3年的各项政府工程让桐庐县各个村落彻底换了面貌,原本的秀美与文化底蕴开始一点点散发出来。画城恢复了本来的美貌。
这个过程中,桐庐县并没有大拆大建,没有用统一的模式建造整齐划一的新农村,而是根据每个村子的不同特点,保留原有的建筑形态,挖掘原有的文化底蕴。安澜桥、爱莲堂、孝子牌坊、古戏台保庆堂、严子陵钓台等景致,开始焕发真正的光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
其实,在全国其他地方,乡村的这种独特的美一样存在,只是在乡村的建设中,很多地方却选择了摧毁重建。原有的文化与工业时代犹如流水线上下来的村庄面貌无法统一,乡村没有了该有的魅力。
“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打破了农民固有的生活环境,把农民变成了小商贩,人和环境都变了味儿。”黄伟舜觉得,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梦想,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生活,为了优化生活。他们在城市要奋斗,但内心希望有一个生活家园,这个生活家园往往在乡村。
这样的生活家园是什么样子,没有标准答案。在桐庐县,对这种生活家园的探索在进行。
当走上安澜桥,看朵朵莲花迎风摇曳;当坐在保庆堂下,听一出越剧名段;当立在富春江畔,想象当年黄公望画就富春山居图的满足,生活是不是变得悠闲、沉静了下来?
客观地说,这里的古镇并没有那么古,这里的山水也并没有那种世所罕见的奇绝,但当这里的文化、民俗与山水、建筑融合在一起,当人们能够从城市来到这里,停下来,静静地走一走,那种别致的美就漾开了。
人人都有生活的压力,人人也都有生活的梦想,不论是隐居山林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慢下来,仔细品味,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