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林强:名校博士的生态农场梦

本报记者 田国垒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20日   01 版)

    在四川省江油市九岭镇双石村的三一农场见到林强时,他正满鞋带泥地从正在修建的塘堰上下来,年近不惑的他身材不高,敦实憨厚。他先把右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然后才与到访者握手,有人盯住了他那双前后都破了洞的鞋子,林强略显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在农村穿太好了会不自在,更不能干活。”

    林强,国内某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供职于一家大型油企,2008年他辞掉收入颇丰的工作回到家乡四川江油,打造自己的生态农场。

    当地媒体在报道林强时必然要提的两个关键词是“名校博士”、“养猪”,可林强对这两个词相当排斥。“从一开始养猪很多人就说博士养猪怎样怎样,其实,我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养猪一是为了赚钱建设农场,二是为了发展真正的生态有机农业,因为要通过养猪获取生物肥料,这样整个种植和养殖的链条才能循环起来。”林强认为,“养猪只是畜牧业中很小的一部分,畜牧业也只是农场的一部分。”

    直到现在还经常有很多人问林强,你一个名校博士,有那么好的工作不做,为什么要回家养猪呢?林强干脆半开玩笑地回答:“因为我喜欢吃猪肉。”

    如今,三一农场养了600多头母猪、4000多头生猪,“按照现在的设施规模能养1.5万到两万头”。尽管如此,农场里看不到猪粪和尿液,也闻不到气味。

    原来,猪场里的管道直接将粪便排入沼气池,沼气用来发电,供农场中的电器使用,发酵后的粪便养殖的蛆和蚯蚓用来喂放养在山上的鸡和塘堰里的鱼、黄鳝等,剩余的粪便还可以用作农田肥料。整个农场形成一个良性的自循环,不但不污染环境,还节约了能源和成本。

    “现在很多人都很看重物质,我在农场里修塘堰,工人们最喜欢问我的问题是:你修这个塘堰是不是要养鱼,养鱼赚不赚钱?我觉得干一件事情不能单纯用钱来衡量,我喜欢山山水水和大自然的灵气,在这里生活,精神很愉悦,这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花钱也买不到的。我做农场也不是想证明自己多高尚,只是做我想做的事,我要证明给别人看,赚钱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这两者并不矛盾。”

    构想容易实践难。从收入颇丰的名校博士到浑身带着土气儿的“农民”,不仅需要内心的坚定,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规模化养猪、种植花卉、修筑塘堰,在农场里主持干每一件事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技能。

    林强指着一个已经修筑好的塘堰说:“原先这里是个普通池塘,只能管50来亩地,很多时候还不够用,现在我把它整理了以后,蓄满水它可以管500亩,我们这儿理论上讲不缺水,但事实上很缺,修筑一个塘堰就可以提高这么多灌溉能力,你说科学知识的生产力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农场里塘堰的设计修筑都是林强自己主持完成的。“全部包给别人做的话,这个塘堰需要两三百万元,但我自己用不到60万元就做出来了。我自己设计,光这一块就节省了不少设计费。你再看我们自己盖的房子,都是抗震的。”林强兴奋地说。

    他又举例说:“我曾经从云南邮寄了250株葡萄苗种植在农场里,结果一株苗就能结100斤到200斤葡萄,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按一亩地种植200株、一株结100斤、每斤葡萄3元计算,一亩地就有6万元的毛收入,刨除人工、肥料等成本,一亩地赚三四万元不成问题,而种稻谷每亩地只能挣1000多元,从1000多元到三四万元,如果我们把周围的土地都高效利用起来了会怎样,这是十分可观的。”

    在林强看来,科学技术和规模生产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可如今的现实是:有知识的人不愿意来农村,而在农村生活的人又不懂知识。林强经常被当地的村民拉着问:“你帮我看看这个说明书上讲的啥?”“你帮我看看这个药每壶要掺多少的量?”

    “很多人不喜欢农村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农村,我在城里也呆了十多年,我觉得在农村干事业更能挖掘我的潜能,发挥我的长处,我在这里搞水利、搞环保,觉得学的知识在这里更有用。中国农村要发展靠一两个袁隆平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有知识的人都来做。”林强说。

    “其实我觉得很多事情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就像学了一个第二专业。”林强说。三四年下来,林强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农民真的不简单,我觉得每一个农民都是厂长经理,只是他的企业比较小而已,什么时候该播种,怎么教育孩子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己来决定的。而我们上班呢,只是链条上的一个螺丝钉,我不喜欢做螺丝钉,我喜欢做一个完整的人”。

    如今,三一农场生产的猪、鱼和莲藕非常畅销,各地客商经常来这里拉生猪。猪场固定员工有二三十人,农闲的时候附近很多村民都在农场工作。

    “现在的状况离我预想的还远着呢,充其量才完成三四成吧”,下一步,林强准备把这片土地建设成一个集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农场,“到时候我们需要很多的劳动力,附近村民都来这里工作还不够”。

    林强的农场梦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的人。有人把三一农场的图片发到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农场网站上,很多人听说中国有生态农场都感到很奇怪,今年暑期,来自美国、西班牙、意大利、越南等地的好几批学习生态农业的学生来这里参观。

    林强动情地说,“这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每天闲下来时,他喜欢在农场里逛逛,累了就往地上一躺,“感觉非常好,这是在城里的咖啡厅感受不到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塘一水都有我的汗水,带着感情的”。

分享到:
胡锦涛对学习宣传林俊德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
16860座文化粮仓挺立陇原大地
林强:名校博士的生态农场梦
龙的“船”人亲情之旅圆满收官
十七大以来选人用人公信度逐年提高
犹豫之后,她选择了救人
“东海协作—2012”军地海上联合维权演习举行
“北京孝子”让轮椅上的妈妈梦圆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