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工作狂也有真假

本报记者 李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23日   11 版)

    “工作狂”有真有假。真的工作狂,是从心底喜欢工作,长期持续、精力集中地投入一个目标之中。而假的工作狂,要么是亦步亦趋只为了取悦领导,要么是因为效率低下只能用时间来补,抑或是管理方式有误只能把应急当常态。

    真正的工作狂只是个人喜好,他们让人欣赏敬佩,却并不是“提倡”出来的,当然也不必勉强自己去效仿。

    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同事,他每天都很忙,你到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工作了,你下班了他还没走,你休息了他却还在加班。我们习惯叫他“工作狂”。

    可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仲理峰说,“工作狂”有真有假。真的工作狂,是从心底喜欢工作,长期持续、精力集中地投入一个目标之中。而假的工作狂,要么是亦步亦趋只为了取悦领导,要么是因为效率低下只能用时间来补,抑或是管理方式有误只能把应急当常态。

    “真正的工作狂只是个人喜好。”仲理峰表示,他们让人欣赏敬佩,却并不是“提倡”出来的,当然也不必勉强自己去效仿。

    被树立起来的敬业标杆

    马可是公司的忙人,起码在部门里肯定是头一个。

    早上8点上班,她7点半就到了;下午4点半下班,她6点了还不走。最为同事们津津乐道的,是怀孕7个月的马可在大老总视察时,突然晕倒了。这事让公司老总记住了这个为了工作“倒下”的员工,大会小会上没少表扬马可,说如果大家都有“以公司为家”的工作态度,还用担心业绩上不去吗?

    如果说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只知其然,那马可身边的同事们却是知其所以然的。

    马可桌上有各式零食,吃着小零嘴干活是她的习惯。时不时地,马可还会压低声音煲个长长的电话粥。可是,嘤嘤嗡嗡的声音比大喊大叫更让人绝望,因为那声音总在你以为它过去的时候突然响起。坐在她旁边的何玲实在是受不了,只要马可开始打电话,她就起身去倒水,每每这个时候,她就能扫到马可电脑屏幕上大幅大幅的明星图片,或者QQ对话框。

    但是,无论如何,马可成了被立起来的标杆,谁都不想做领导眼中标杆的垫脚石,大家只好互相比着早到,比着晚走。

    如果同时好几份东西压在手里,马可也会忙个不停。那天就是如此,何玲既没听见马可打电话,也没看见闪个不停的QQ,她恨不得零食都少吃了。可眼看就要下班了,何玲又催马可,外方的文件翻译好了没有?她就等这份文件装订成册上报了,可是,马可第三次跟她说“等会儿,我正忙着”。

    这终于激怒了何玲。她无法理解已经上了一天班的人,连一页纸的文件都译不完,而且,昨天就已经定好第二天上报。

    “我也没闲着啊。”马可说,这四份东西都是这两天要的,总得一件一件干吧?

    “你懂不懂什么叫效率啊?”何玲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藏在所有人心里的那个问题,“你自己拖拖拉拉,我凭什么陪着你加班?”

    仲理峰说,很多表面上的“工作狂”只是在“耗时间”。他们或因为工作习惯不好,或因为缺乏时间管理技巧,并不能在8小时内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也不能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工作进度。

    “时间长短并不是衡量‘工作狂’的唯一指标。”仲理峰说,职场的敬业度有三项指标,情绪高涨、思想认知集中、身体全部投入。如果只是耗费时间却没有工作效果,这种所谓的“工作狂”只会带来负面影响,不但消耗了公共资源,还会对职场中的其他人造成打击。当你受外部环境压力不得不加班加点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恶性循环。“大家比着耗时间实际上还是对利益的担心,比如领导的看法、评优推荐等。”

    仲理峰表示,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到这种情况,通过工作分析来引导这样的员工,“比如,看看他一天必须完成哪些事情,每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根据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明确工作量。”

    不狂起来工作完不成

    杜鹏觉得自己正陷入一个怪圈,不到下班的点不来活儿。正常上班时间没什么大事,眼瞅着要下班,当天的重头工作就来了。

    刚开始,杜鹏认为这是工作性质问题。他在办公室工作,直接对领导负责,即使下班了,领导一个电话,你也得回来。可是,当他发现办公室5个人中,玩命干活儿的只有他时,杜鹏觉得这是“体制”问题。

    除了他,其他人都已经在办公室待了许多年,早已模糊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正如他们习惯了上班时间喝茶看报纸一样,下班时间到了被留下加班也成了生活的常态。可杜鹏不行,他希望下了班就不用惦记工作,即使不得不加班,也要抓紧时间做完,然后踏踏实实会朋友。

    于是,他成了办公室里工作效率最高的那个人,领导有什么急事都先想到他,其他人要么象征性地留下,要么就干脆下班。同事们说杜鹏“能者多劳”、“工作狂人”,杜鹏却觉得冤枉极了,你们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别的倒还好说,杜鹏最恐惧的是领导在外开会,看似什么事情都没有,只要有事都是需要马上处理的突发状况。那次,领导电话遥控,一会儿一个要求,先是说把去年的数据调出来就行,接着说要简单分析一下,半个小时后,领导又嘱咐杜鹏联系业务部门,整合相关材料,出个详细报告。

    杜鹏觉得时间还不够接电话的,一通儿忙活,折腾到夜里12点才算完成任务。

    类似的经历还有几次,杜鹏身心俱疲,屡屡想跟领导提,“您也不能把我一个人往死了用啊?”

    “这样的‘工作狂’其实是被迫的,他不狂起来工作完不成。”仲理峰认为,这其实是不科学的管理方式造成的。比如,工作内容没有合理分配,随意性的要求太多,用个人的喜好和节奏取代流程规范等,都会迫使员工“狂”工作。

    仲理峰认为,员工工作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既要有任务有规划,也要有操作流程和规范。对突发的紧急状况,应该有应急预案,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非理性参与。否则,长此以往,对组织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人们会经常自动自发付出额外的心力,去从事一些与薪酬无直接关联却对组织有利的事情。这非常有利于在各种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的绩效。”仲理峰说。

    醉心工作应该有两个前提

    刘莹的专业是中文,喜欢钻研古典文学,碰上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泡在图书馆好几周,然后再写篇论文出来。这个优点把导师乐得跟什么似的,拼命鼓励她留校读博,说,“如果每天写豆腐块,会浪费了你的才情。”4年之后,刘莹彻底成了搞研究的学者。

    刘莹不知道如果从事别的职业会怎么样,反正,目前来看,这项工作挺合自己的胃口。研究所的古籍随便看,时不时地还有学术交流,碰到不明白的,去跟这个领域的一些“大拿”请教也很便利,刘莹觉得,当初听导师的确实没错。

    研究所不要求大家坐班,刘莹却总是很早就去单位了。对她来说,单位里人少,很清静,泡杯茶,一上午就不用动了。而且,一些老的借不回去的书,她也只能在这里看,才能在借阅期内看完。同事们时不时地去单位办事,无一例外,总能看到刘莹,一副沉浸书中不愿多谈的样子。

    没多久,研究所承接了一个新任务,刘莹和4个同事要挑选一些经典的诗文典故,改写成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这跟写论文不一样,研究只是基础,对方更看重他们在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做的实践。

    刘莹觉得这非常有趣,本来她是负责诗文典故的挑选和前期的改写工作,但她更想亲自观察改写文本的受欢迎程度。于是,刘莹只能比以前更忙,每天都在熬夜,晚饭在所里的食堂对付一口,实在太晚就在办公室里将就一下。这样,她就能挤出时间去听老师同学提出的意见,然后再修改。

    如此循环反复,刘莹就这样做实了“工作狂”的称号。

    “真正的‘工作狂’,是发自内心、乐在其中的。”仲理峰说,他们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全部投放到工作上,从中体验满足感、成就感。但另一个方面,他们对别的事情都不关心、不感兴趣,非常容易忽略与同事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仲理峰看来,敬业没有错,但要警惕的是,“狂”到极端可能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因此,醉心工作应该有两个前提,一是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二是不影响家庭感情和社会交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即使回到家,电话、邮件都能找到你,你的生活时间变相地成为工作时间。仲理峰表示,在西方国家,工作生活平衡计划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注意帮助员工调和职业与家庭的矛盾。一般来说,单身员工的主要问题是寻找配偶或者组建家庭,婚后,他们又面临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以及照顾自己父母的义务。

    这些压力,有的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精力分配,有的则形成强烈的工作动机,最终影响员工对工作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哪种情况,仲理峰认为,平衡的原则是一样的,即工作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但我们经常把工作放在生活前面,这有些本末倒置。”

分享到:
工作狂也有真假
坚持下来的人赢到最后
有些控制假爱之名
看台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