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幕的第三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引人关注:
代表中国政府坐在主席台上的三位部长级官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致辞完毕后,并没有匆匆离席,而是安坐在各自的位子上静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海克曼教授的讲演:早期培养的重要性:能力的创造和测量。
会议主持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认为,几位部长会前主动要求留下听会,在于世界各国现在正在考虑落实联合国的千年目标,儿童问题显然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和反贫困的联系与促进社会公平的联系,很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
应邀登台的首位发言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海克曼教授表达了他的“改革新思维”:政府决策者的注意力应更多放在“预分配”上,而不是“再分配”或“补偿性的干预措施”上。他强调,减少社会不平等的努力应注重不平等的来源,预防措施的效果远比补偿性措施更为有效。
十分有趣的是,第二天即10月19日一早,多家媒体头版头条的位置上刊登消息:温家宝总理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四季度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此前,坊间对此项改革将会如何进行早已议论纷纷。
因为在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海克曼,现在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和公共政策学院的社会规划评估主任。近年来,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不平等现象、人类发展和生命周期技术的形成,特别是早期儿童经济学。
在经济学家嘴里,“成本效益”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名词。那么,什么样的投入、什么阶段的投入才能获得最高的成本效益呢?
海克曼教授是从人的生命周期开始着手研究“成本效益”的。他发现,当今对促进人的发展政策的研讨,较多地聚焦在如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力量上,这种狭隘的认识忽略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重要方面。事实上,成年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追溯到其少年时代。贫困对人的大脑发育、健康、认知能力、个性特征都有长期的负面影响。同时,个人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康体魄、学习能力、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坚毅自律的意志品质等,都有其自然形成的敏感时期和关键时期,错过了,容易在未来学业和就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在设计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关注成本收益分析方面的证据并且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规划投入。
海克曼强调,人力资本的质量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和公民社会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社会回报最大的投资莫过于对生活在家庭养育环境不利的弱势儿童的投资,同时应该注意到不同人力资本投资在不同年龄段的有效性,这对提高社会生产力,从根源上消除贫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早期的“预分配”的策略远远比后期的弥补和再分配的策略更符合成本效益,并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中,投资于儿童,无论是在经济增长还是道德层面上,都势在必行”,作出如此结论的海克曼对中国政府近年来为改善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作出的巨大努力非常肯定,并对中国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明确提出了若干原则性建议。他认为,中国政府应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预分配”,而非再分配或补偿性的干预措施;理清各种人力资本投资的先后次序;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应该同时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特征的塑造;改善家庭和社区环境,提高父母的养育能力和水平等。他甚至提到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一定要注意整体性、相互的关联性,避免弄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支离破碎,简单应对的临时性政策。
在人们的印象中,经济学家的形象通常都比较刻板:他们是GDP崇拜者或迷信者,他们擅长用各种各样的数学符号、公式来搭建不同的经济模型,他们在效益与公平二者的关系上,永远偏重效益。然而,海克曼教授却让人感觉到了一颗柔软的心——那就是他对人类命运和发展的无比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