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数字技术“再造”圆明园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23日   09 版)

    152年前的10月18日,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毁于大火;152年后,游客站在还残留着当年烟熏痕迹的断壁残垣之间,只要用平板电脑扫描所在位置的二维码,屏幕上就能立刻出现此地的数字还原景观。如果用更形象一些的描述——假设平板电脑能像眼镜一样戴在眼前,镜片是显示屏,游客走到哪,就能看到哪里几百年前的盛时图景,亭台水榭,宫殿辉煌,还配有阳光、云彩、植物、声音等效果。

    10月18日下午,“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发布。即日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该系统,不仅可在家中虚拟游园,更能实地体验如开头所描述的穿越时空的效果。据介绍,目前系统中包含了九州清晏、含经堂等10个景区,预计年底将达到12个,从明年开始,以每月增加1个的速度更新。

    “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是“数字圆明园”的组成部分,同期发布的还有《再现·圆明园》影片和《圆明园胜景》图册,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所带领团队的科研成果。用数字技术“再造”圆明园,既保护了文化遗产的现状,又使其更具可视化效果。

    圆明园是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的分论坛会场之一,论坛于10月18日-19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即通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使更多人能够超越时空界限、走近文化遗产。

    贺艳是“再现·遗产”科研平台的技术负责人,主持参加过圆明园、隋唐洛阳城、故宫萃赏楼等文化遗产的虚拟修复工作。她在论坛上强调数字科技与人文学科的结合:“数字修复不仅是再现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样子,还应该还原当时的文化价值,比如外部环境、历史场景、人的活动等。”所以在数字修复过程中,不仅需要严谨的实地测量和文献研究,对历史故事的把握也不可或缺。

    除了重现已经消失的景观,对仍存世的文化遗产用数字技术记录下来,就让更多人有了与之亲密接触的机会。比如故宫倦勤斋,由于面积狭小、珍贵文物密集而无法对公众开放,但在特制弧形屏幕上播放的“倦勤斋”虚拟现实影片,让人们如身临其境,不入其中也能全方位体验这座被称为“乾隆的秘密花园”的精妙建筑。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文化遗产在计算机上的再现建立准则,成为各国研究者的共同需求,《伦敦宪章》正是这样一个国际规范。《伦敦宪章》全名为《伦敦宪章:基于计算机的文化遗产可视化》。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以英语起草,之前已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日语等多国语言,中文版也于10月18日在论坛上正式发布,这意味着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领域正跨入国际前列。

    《伦敦宪章》的起草人休·德纳尔在论坛上发言时说:“记录是《伦敦宪章》的核心,文化遗产的虚拟修复,就像通过一个花瓶碎片还原一个花瓶,对碎片的分析、记录需要一个共同准则,以保证这种还原的普遍意义。”

分享到:
消费莫言的两种方式
被搬进停车场的公园
这一场“文化砸车”令人万箭穿心
数字技术“再造”圆明园
新版歌剧《洪湖赤卫队》献礼十八大
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刮“中原风”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