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杯米酒盛着多少接待无奈

王石川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30日   02 版)

    公务接待对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广东南雄市百顺镇为了节约公务接待成本,在今年的公务接待中,用自酿米酒代替了市面上购买的酒水。(《南方农村报》10月29日)

    一杯米酒,盛满了伤感与无奈。百顺镇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拨客人,最多一天接待五六拨,每年用于接待的酒水消耗不少,“平均一个月要喝掉100斤酒。”财力紧张,无力承担昂贵的饮酒成本,选择不过区区5元/斤的米酒,实在划算得多。

    百顺镇的遭遇颇具典型性,在公务接待中,用米酒代替白酒尤其是名酒,颇有推广的价值。一来可以节省公帑——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仅控制高档白酒消费,就可节约40%的费用”。二来相对健康,一些天天泡在“酒缸”里的基层官员,常年暴饮白酒,早就喝出了一身病。

    但是,有推广的价值,未必就会推广。如果到百顺镇考察或视察的上级官员,热衷于高档白酒,你端上了一杯米酒,人家未必喜欢。《人民日报》就报道过一名乡镇干部的苦恼:“一层层的领导下来检查、考察、视察,有的是真检查,有的就是走马观花,实际上是来要酒喝的,还炫耀说哪里请他们喝了什么名酒,他们在哪里又喝了多少钱一瓶的酒等等,明摆着是要好酒、好烟、山珍海味来伺候。”如果真摊上爱喝名酒的主,百顺镇官员拿出米酒,岂不等着挨骂或得罪人?

    前不久,某地接待办公室打出“接待就是生产力”的标语,一时引发网友围观。不管这是实话实话还是潜规则公开化,一些地方确实相信接待就是生产力——把来检查的官员伺候好,确实有利可图。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些“考核验收团”不看基层的工作力度,只看基层的接待态度;不管基层的工作好坏,只管基层的盛情招待;不顾考核验收的原则标准,只看基层招待的各项标准;不在乎考核验收的实效,只在乎基层送给的红包……如果验收变成了“宴”收,你端上寒碜的米酒不是自讨苦吃吗?显而易见,米酒接待能不能推广,不仅取决于基层的意愿,还取决于到基层检查、视察、考察的官员之自觉和决心。

    其实,早在2006年,中央即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接待标准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服务,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要是相关规定能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别说高档白酒用不着,连米酒也无需准备。

    回过头看,如果百顺镇财力雄厚,富得流油,没有入不敷出之虞,还会主动用米酒代替白酒吗?很难说!减少公务接待支出,乃至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别仅靠官员的自觉,还得靠制度改良。除了落实中央相关规定之外,还应该在财政预算上发力,公务接待消费必须全部纳入预算,同时管好预算外资金。此外,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行公务接待清单制、实名制、公示制,来了多少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在哪里吃的,什么时间吃的,都有哪些人……都一一公开,让民众看得到、查得清、验证方便。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被民众发现后不得不黯然辞职。公众是如何发现的?他们上网查阅到了该行长的菜单。

分享到:
一杯米酒盛着多少接待无奈
谁来回收当年大力推广的节能灯
我们为什么爱闯红灯
有孝心没时间,怎么办
中国式大学,无比强悍的“关系系”
避免“有米无锅”的尴尬
微言快语
罚单
乡村教师宁丽波的“逆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