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布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媒体研究系学习的撒浩轩,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给中国作家。”她发现,身边本地的同学对中国文学的讨论变多了,书店里,莫言的书也放在了比较显眼的位置,这让她感到很骄傲。
谈到诺贝尔奖对于瑞典的意义,她说,“瑞典人认为,诺贝尔奖使瑞典变得国际化了,因为它影响的是世界。”
中国青年报:瑞典民众对诺贝尔奖的态度如何?
撒浩轩:颁发诺贝尔奖的那两周,有一天的瑞典语课上,老师问:“谁知道最近瑞典发生了什么大事?”我本以为所有的同学都会说是诺贝尔奖发布。结果,大家给出最多的答案是:“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将会有一场《江南style》(一首韩国单曲,歌手朴载相在MV中跳着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很快引发网友们的疯狂模仿——编者注)的现场秀。”
我略感失望,本期待着大家会讨论今年的诺贝尔奖,忍不住问到:“为什么大家不关心诺奖?”老师回答:“因为诺奖是世界的,所以这不叫‘瑞典发生什么大事’。斯德哥尔摩也不仅仅是瑞典的首都,它更是个国际化的城市。这里不仅仅有瑞典人,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不过,后来还是有很多同学好奇地向我打听:“莫言是谁?中国人对他是否熟悉?”着实让我高兴了一番。
中国青年报:是诺贝尔奖让瑞典更加国际化吗?
撒浩轩: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说,要将奖金颁给那些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人,无论他或她来自哪个国家。当时还有一些瑞典人并不甘心将那么多钱颁给外国人,因为他们无法预见这个瑞典发给的,代表人类最高成就的奖项,将给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声誉和益处。一位瑞典教授曾说:“只要瑞典科学院不再参与诺贝尔奖,它就可以摆脱所有的批评,但是这样的话,偏居北欧一个黑暗角落的小小瑞典,将会失去与世界科学事务所保持的独特接触。”
中国青年报:能具体说说诺贝尔奖对于瑞典的意义吗?
撒浩轩:诺贝尔奖对于瑞典的科学大有裨益。它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瑞典,他们希望让瑞典的科学共同体了解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今的诺贝尔故居已是一个世界级的学术活动中心,每年都有来自各国的科学家聚集此处,共同探讨科学领域的新课题、新思想。
诺贝尔奖的选择也更有世界视角。诺贝尔奖往往授予那些为某项技术或产品的诞生,奠定理论或技术基础的科学家,而很少授予发明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技术或产品的科学家,基础科学本来就是体现人类认知最高水平的产物,具有更深层意义的实践性和前瞻性。这种授予奖项的标准,反映了他们具有更长远开阔的眼光,不满足于一时的改进,而是从根本上重视科学。
有了对待科学的审慎,思想上的包容和开放,瑞典就有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斯德哥尔摩更是世界各地移民的聚集地。有一天,我想要统计移民比例,就在市中心坐地铁的时候,观察了一下同一站上车的人的肤色。发现每十个人里,就有两三个黑人,一两个亚洲人,剩下的六七个人,也并非来自同一民族。
中国青年报:在这种多元化的氛围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撒浩轩:瑞典人欢迎世界各地的人在此汇聚、碰撞,但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维护也是很坚决的。今年5月瑞典大学生漂流节后,我在斯德哥尔摩的蓝线地铁上,和坐在对面的瑞典老大爷聊了起来,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小朋友,如果有朝一日你决定留在你祖国外的国家,那么请记住尊重他们的文化。”
我们有不少人都觉得北欧人很单纯,例如芬兰的地铁、火车都没设门闸,可以很轻易地逃票,超市里的蔬菜都是自己打价钱,这些都是靠个人自觉才得以施行。也许在其中,有些人可以找到很多空子钻,但是在国外,你代表的不再只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