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天使”也抢手
据媒体报道,最近,哈尔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环卫系统员工,457个招聘岗位引来1万多人报名,其中还有29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马路天使”一夜间变得紧俏。有人分析,这些高学历的应聘者,大概是抱着“曲线救国”的心态,先把事业编制搞到手,想在基层干几年后进入管理岗位或者调到机关单位。
就像一位主持人说的那样,人人争当公仆,很可能因为它并不是仆人。在人们印象中苦哈哈的岗位,突然变得受人追捧,并非因为环卫工的职业性质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而是其背后那块“事业单位编制”牌子的魔力。
有些人或许会赞许那些拥有高学历的天之骄子选择这些不起眼的岗位、从基层做起的现实主义考虑。但是别忘了,他们并非要为人民服务,而只是对那块象征权力的牌子服软。
人缘好,收入高?
美国一项历时半个世纪的调查显示,在中学时交友广泛的学生,比起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龄人最终将在职业生涯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研究人员在过去50多年里,对1万多名毕业于1957年的美国高中生的发展进行了跟踪。最初,每个受访学生被要求列出3个自认为最亲近的朋友,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学生被认定为最受欢迎者。研究人员发现,同班同学间的社交经验,对成年后在社会上有出色表现所需要个性的形成起到桥梁的作用。
不难想象,那些在高中时代就懂得玩转“游戏规则”的学生,实际上已经摸索出未来工作时的成功之道。要知道,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技能并不是最难掌握的,最难解的那道题目,永远都属于人心。
高考的投资成本
上世纪70年代,高考的成本只是上考场前早餐桌上的一个鸡蛋。如今,一个考生高三这一年的家庭投入普遍过万元。有人算了一笔账,发现高考恢复30多年来,尽管成才的渠道越来越多了,然而家庭投入在子女高考上的经费反而大幅增长。
以南京一名高三考生为例,高三这一年,他的家庭总共投入了3万多元,其中包括复习资料费、培训补习费、营养费等。“高考对孩子的未来非常关键。为了孩子,花多少钱,我相信每个家长都会心甘情愿。”考生父亲这样说。
排除掉几十年来物价上涨等因素,名目繁多的备考投资确实说明,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高考的成败,而这种关心,已经形成一条将考生紧紧锁住的产业链。值得反思的是,如今的选择已经比30多年前不知道多了多少,可为什么在家长眼中,高考依然是孩子成才的独木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