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1月0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从轰轰烈烈搞示范,到默默无闻抓教学

一甲子积淀 汇聚在创新教育之路上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01日   07 版)

    综合布线

    金相观察实验室

    营销实践园

    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完成以后,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全面开展“创新教育”行动计划,以此为载体,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十砥砺,甲子长歌。作为一所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壮大于共和国突飞猛进的新世纪。60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致力于提高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浙江经济、突出技术教育、创建一流学院”为办学定位和目标,抓内涵、促特色、创品牌,正向着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和谐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从轰轰烈烈搞示范,到默默无闻抓教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转型无声无息,却是更加触及了教育本质,而这一切的突破口,就是“创新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左家奇说。

    该院院长管平表示:“学校,归根结底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天职。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在完成国家示范建设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却有点茫然,在习惯了以各类项目推动工作的路径,完成示范建设任务后,很多教师突然不知道接下去该做什么了。所幸,这样的迷茫没有持续多久,通过讨论与反思,我们明确了要从以前的重教学设计转向重教学实施、从重教学内容转向重教学方法改革的工作思路,使示范建设的成果能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上。真正把重心放到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一甲子积淀铸就育人之精华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2年的浙江省杭州工人技术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学校就定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确立了为制造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服务“浙江制造”的良好传统。

    60年来,学校发展曲折,历经合并、调整,兼并、更名、停办、复兴……几经浴火重生,如凤凰涅槃,为浙江机电行业培养了5万余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与管理干部,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校友。

    进入新世纪,学院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步入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的新时代。2007年,被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0年3月,通过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学校内涵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所具有制造业行业背景鲜明的高职院校,学院在充分挖掘潜在办学资源的基础上,着眼于自身传统优势、未来挑战及发展前景,突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走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历史和发展前景的特色办学之路,有力地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内涵。

    学院坚持“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动的“三重融合、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背靠政府,牵手行业企业,学院办学指导委员会、产学研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为与行业深度融合的纽带。

    近年来,学校抓住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人才培养紧盯企业所需,专业设置紧贴“浙江制造”,在全省高职院校中首先开设了多个制造类专业,目前学校有在校生8000余名,招生专业27个,已形成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信息技术、经贸管理、设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课程体系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了“双证融通、实践主导”的课程体系,建成一大批精品课程和国家规划教材,已有国家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本,浙江省重点教材39本。获得国家教育成果奖二等奖两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

    教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建有“国家级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浙江省机电技术类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模具技术中心、自动化技术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计算机技术实训中心、应用电子技术中心、楼宇智能化技术中心等18个实训基地及技术中心,77个实验实训室,已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是省内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具有工业化环境的高水平机电类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结构日益合理。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首席技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技术能手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2人。

    学院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自身教改实践,确立了“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即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结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通,推广实施了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发展导向的能力培养目标。

    学院在全国首创建立了产学合作工作站,目前已建立了由杰出校友企业家担任负责人的16个工作站。可以提供当地实习企业资源、培训与技术服务信息,建立产学研结合与顶岗实习管理网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派出学院教师指导,做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能“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实习、企业职工培训、教师下企业锻炼、兼职教师聘请等建立了平台;成立了区域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每年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了解双方需求,密切相互联系,培育了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与社会责任感,每年上半年召开顶岗实习招聘会、下半年就业招聘会,形成了企业与学院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学院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文化,构建学生素质教育的全员参与(教职工全员参与素质教育)、全程贯穿(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学习过程)、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教学各个环节)的“三全”体系,全面实施“职业道德养成、职业规范培养、职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人文素养熏陶”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学院已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企业实习、校友资源、技能竞赛、创业见习等“五结合”的创新创业多方联动机制。成立了创业训练和创新成果孵化中心,通过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校外创业训练基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等手段,形成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训练活动互相交融的创新教育机制与氛围。

    创新教育,高职院校大有可为

    “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大有可为。”管平说。

    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院的文件中,他们是这样定义“创新教育”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其实质是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0年,当学院第一次提出要开展“创新教育”时,很多教师很不理解地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如本科生,基础不扎实,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谈何容易?对此,管平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分层的,对各类人才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我们的教育中,对高层次的博士生,是以原始创新为重点,发现新的科学原理与规律;对硕士生,是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创造出技术创新的成果;对众多的本科和高职学生主要应立足在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创新教育都有其用武之地。对高职院校来说,创新教育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用创新思维应对事物的习惯。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即使我们的学生暂时没能达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层次,也要培养他们的“意识”。

    经过这一番讨论,“创新教育”的概念豁然开朗,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开始统一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行动中。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教育改革战略,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推行创新教育作为突破口,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并且突出强调,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把重点放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上,使学生能养成积极想问题、提问题的习惯,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后,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创新教育,推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等若干文件,在教师中开展了创新教育大讨论,开设了教师创新教育论坛,进行了以教学创新为主题的教师课程创新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开展了以教学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教育迅速在全校推广开来。

    创新教育不能当口号,要抓住教学改革核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有关负责人曾说:“如果我们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可能是一句空话。”

    最近,浙江省内一所中职学校的10多名教师参观该校机电训练中心,他们看到几名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在加工一个小物件,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酒杯。这些中职学校教师纷纷感叹,在课堂上学做这么有趣的小物件,难怪学生们这么专心。

    自从开展创新教育以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金工教研室在设计学生感兴趣、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课题方面下足了工夫。教师们分别开发了加工小酒杯、微型千斤顶、五角星、序号牌、数车宝塔、数铣雕刻等趣味性的实习内容。这些实训内容强烈地吸引着学生,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还把这个精巧的实习零件当作工艺品收藏了起来。

    这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考虑到学生有50%的时间是在校内进行课堂学习和工作间实训的,学校将第一课堂作为开展创新教育的主阵地,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包括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及与此相配套的创新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学校特别增加了通识类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和新技术选修课的比例得到提高,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目前,学校已经将职业指导、艺术教育等课程列入了必修课范畴,同时还引进、开发了50门通识教育课程,列入了学分系列。

    创新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是课堂内外的结合,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在课堂外、在校园中的丰富活动也对其创新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基于这样的理念,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学校以课外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教学和科研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校一级的社团活动、技能节、艺术节、社会实践、双休日工程等开展的有声有色。各二级学院(系、中心)成立了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小组,采取让学生独立列项、参与教师科研技术服务项目、实行学生导师制、提前进入毕业实践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其校园内金石文化、书香气息之浓厚,让很多学校为之惊叹。这些活动使学校的课外创新实践和课内创新课程相互协调,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彬蔚、梁宇恩两位教师从台湾交流回来曾经感叹,创新教育要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让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话,真正落地有声。而如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这样的道路上前行。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所谓课程改革,实质就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为此,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教师的培养培训上。“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开展外语培训和西方文化学习,组织优秀教师赴国外高校访问研究和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等方式,着力建设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实现师资结构国际化、师资培训国际化、师资交流能力国际化、师资竞争力国际化和师资合作能力国际化。

    2011年5月以来,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批共44名教师到台湾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学习和交流,学校还专门组织了出境培训汇报交流会,详细介绍了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南台科技大学开展三创(即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做法。从2011年开始,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教师课程创新案例设计比赛,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这项活动激起了教师们的“好胜心”,你追我赶的背后不仅是参评教师个人的辛勤努力,更有整个教研室的团队心血。一个个指向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教案在教师们的刻苦钻研,反复实训、修改下诞生了。以竞赛的形式使团队教研课程精益求精,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最精品的课程,这正是此项活动开展的意义所在。今年以来,学校又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教师教学能力测试,以提升师资队伍职业教学能力与水平,提高人才教学质量,学校计划在今年年底前组织完成所有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测试,确保专任教师人人过关。通过这些措施,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该校副院长来建良说:“现在,我们每位教师已经习惯从各自岗位、各自课程及各自领域来思考能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做些什么,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创新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教师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但学校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保障同样重要。目前,学校已经成立推进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开展创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各二级学院(系、中心)也成立了推进本部门创新教育的工作小组。同时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制度,建立了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教学创新奖”,激发师生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创新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对此充分考虑并拨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创新师资团队建设与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按照学校部署,各部门大力推进了结合专业创新的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实践的训练基地,开拓了一批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创造了条件。

    “开展创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已经开展了两年,显性的成绩很难说,但至少能够看到课内课外的一些变化,我们相信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如果以后走进企业,老总跟我说,你们的学生在这里工作很会想问题、提问题,我觉得学校的创新教育就是成功了。”管平说。“现在课上老师提问多了、讨论多了,不光让我们说怎么做,还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知道具体有什么不同,但是现在的课好像比以前有趣了一些。”学生们的话印证着院长的想法,一些变化正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悄然发生。

    在去年举行的博世电动工具创意车设计大赛中国区赛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专业学生组成的新动力车队与来自全国著名院校的本科生、硕生们同台竞技,取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这更加增强了学校和教师们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信心。

    “接下去我们想培养一到两名讲师,他能够系统地开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的培训,把学院的创新教育经验传播到每个教师,好的经验需要得到传播,这本身也是示范校的意义所在。希望我们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教训,也能对其他学校有所帮助。”学院院长诚恳的语言让听者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可推广、可持续”充满了憧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培养新一代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个甲子的风雨,留给机电学院的并不是岁月的沧桑而是蕴藉着深厚力量的春华秋实,踏踏实实地起步,以足够的雄心和实力来做细水长流的事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凭六十载的人文积淀,借5万名校友的和衷共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者们,将继续在改革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秉持传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去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世纪!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通过深入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十大建设工程”,以强化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为办学标准,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改革战略,着力培养新一代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2012年10月正值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0周年华诞,于2011年立项建设的学校海宁长安校区也于近期破土动工,一座现代化、园林化、网络化、生态化、低碳化的新校园不久将屹立在杭州湾畔,形成与钱塘江南岸滨江校区齐头并进、比翼双飞的办学新格局,使学校办学的软硬件水平真正提高到全国一流高职院校、世界知名院校的水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01日 07 版

一甲子积淀 汇聚在创新教育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