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微电影发展现状与思考——

人人都能用微电影表达

本报记者 齐征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02日   11 版)

    北京大学学生周圣崴在论坛上诠释微电影的草根性

    本报记者 李建泉

    随着科技进步,制作和观看门槛的不断降低,以小制作、富有商业性元素、欣赏关注度高、网络点击量大为特点的微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的热捧。微电影的势不可挡是必然还是偶然?在近日于宁波举行的“金帆奖”2012中国青年喜爱的微电影论坛上,业界专家从各个角度加以解读。

    虽然微电影的诞生是否由于商业力量的推动还无定论,但2010年11月,青春励志微电影《老男孩》在网上形成一股点击量超过5000万次的热潮,已经点燃了国内微电影市场。各地微电影节如雨后春笋,国内一些大型电影节也增加了微电影环节,微电影一再升温,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如今,在电脑上、手机上就能观看一部微电影,一部单反照相机就可以拍摄微电影。可以说,微电影不仅正在成为普通人实现电影梦的路径,也吸引了很多圈内影视导演、演艺明星加入其中。

    有人认为微电影的流行代表着快餐文化的盛行,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信息传播率极高的年代,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慢慢欣赏长达90分钟的电影。而微电影的迷你特性十分适合人们充分利用闲散的“微时间”,比如上下班途中、排队、等人时,随时观看,把零碎时间变成释放压力、慰藉生活的心灵鸡汤可能是微电影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主任梁明认为,因为微电影的核心特征本身就是“短小精悍”,它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时间短),制作周期是“微周期”(1~7天或数周),投资规模是“微规模”(1000元~数万元),传播渠道是“微介质”(电脑、手机),传播对象是“微受众”(小众),“5分钟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微电影爱好者周圣崴目前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他的作品《独生子》获得了“金帆奖”2012中国青年喜爱的微电影最佳真情奖。在他的理解中,微电影的“草根性”在于:作为一种平民媒体,微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实践者,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单项度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在这个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微型电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影视界大腕的专利。数码科技代替胶片,微电影成了大众共同的“宠物”,只要拥有简单的摄影设备和后期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做编剧、做导演,只要有兴趣和愿望,每个人都可以做主角。它的低门槛,广泛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应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了平民艺术家的舞台。

    提到微电影的“思想性”不难发现,在“金帆奖”2012中国青年喜爱的微电影征集展播作品中,许多都体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诠释、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理解。技术的优劣、演员是否大牌其实不必过多关注,“金帆奖”获奖作品更注重深层次的思想、情感表达。从弘扬真善美的层面,“以小见大”,有展现传统文化的,表达民俗风情的,体现生活态度的,鼓励创业创新的。

    在本活动的评委们看来,这种思想性不仅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展示给世人的一种文化理念,也是微电影充满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微电影只有更多地观照思想性,才可能产生真正感人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副院长苏夏认为,微电影要传递的是正能量多些还是负能量多些?要传导出怎样的社会心理?都值得大家思考。有时候,一部微电影的拍摄角度负面一点没有问题,立体思维的爆发会产生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而年轻人就应该相信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超越梦想,多元化的时代人人都能用微电影来表达。

分享到:
旅游·文化产业专题
搭建“微”平台 传递正能量
给梦想加“微”
“金帆奖”2012中国青年喜爱的微电影获奖名单
人人都能用微电影表达
微电影让团组织更具附着力
微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