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接送的纠结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为网民热议的现象。从三四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到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从平时上学到业余补习班,每天的家长接送形成了一道“中国式景观”。在家长们看来,接送的原因很多,涉及孩子的安全、城市交通、担心学坏或早恋、攀比接送工具等,而围观者议论的焦点多集中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以及一些孩子的自立性和自理能力太差。
独生子女家庭不容许任何失败和伤害,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关怀自然会被无限放大。但越是独苗,越要训练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他们迟早都要自己学会如何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行走,学会如何对自己负责。
老外吐槽中国太太
一篇《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博文在网上大热,甚至让不少网友笑到“飙泪”。该文据称“采访了N多个娶中国太太的老外”,用充满喜感的笔调,描述了“娶中国太太等于娶她全家”、“没有隐私”、“啥都敢吃”等生活经历。文章有戏谑也有赞美,比如“我们家十几代从没见过一个圆底炒锅”说明妻子勤劳且精于厨艺,“家里哪都不敢碰”隐藏着中国太太爱干净,还有岳父岳母节约、关心人等美德。
中国媳妇的关心,被老外丈夫理解为侵犯隐私,这种人与人之间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有“笑果”。
别说老外了,中国丈夫也经常吐这种槽——从南北方的地域差别到不同家庭的生活习惯,其实每段婚姻都需要磨合,而相处的秘诀无非就是真诚相爱,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
爬树课上学什么
近日一篇媒体报道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据称事情的起因是,厦大校长希望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同类课程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教师表示,不是让学生赤手空拳去爬树,而是适当借助一些器材以保障安全,因此爬树可能有点儿类似于攀岩。
爬树曾经是60后、70后的必备技能,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却只能用手指在平板电脑上玩玩“跑酷”。所以爬树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让年轻人走到户外,用最自然的方式挑战自己。
行为艺术底线何在
万圣节,鬼来了。据媒体报道,日前有一队“僵尸”出现在上海地铁内,营造节日氛围。
这并非个案。最近几年,上海发生了不少稀奇的事情,地铁里面不时出现戴面具头套、穿奇装异服的人。他们各有目的,或为某款即将发布的电子游戏预热,或者就是哗众取宠。
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虽属于个人行为,但也需遵守社会道德和习俗,以不影响他人出行的安全及舒适度为前提。设想一下,如果你在地铁里打了个瞌睡,醒来突然发现身边有一张僵尸脸,想必比看了恐怖片还惊悚。不管是公司营销,还是纯粹恶搞,都要考虑他人的心理感受,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尊重,也是为人处世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