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11月7日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称,欧洲经济的短期前景虽仍显脆弱,但有望于2013年开始逐步重回增长,2014年的复苏态势将更加稳固。日前访问北京的欧洲议会前议长、波兰前总理耶日·布泽克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欧洲已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
欧洲明年有望开始逐步重回增长
欧盟委员会7日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显示,欧洲经济近期增长前景依然黯淡;但从中长期来看,正在显现效果的结构性改革和欧盟体制机制建设,有望使欧洲经济在2013年开始逐步重回增长。
这份报告预测,今年,欧盟和欧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将分别萎缩0.3%和0.4%;但到2013年,欧盟和欧元区的GDP预计将分别增长0.4%和0.1%。
具体到欧元区各主要成员国,欧盟前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德国经济今明两年预计均将增长0.8%,法国则有望分别增长0.2%和0.4%。经济将重回增长的,还有正在接受国际救助的爱尔兰,预计爱尔兰经济今年将增长0.4%,明年则增长1.1%。而深陷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未来两年形势仍不乐观,预计意大利经济今年将萎缩2.3%,明年继续萎缩0.5%;西班牙经济未来两年预计均将萎缩1.4%。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当属正在进行大规模结构性改革和财政紧缩的希腊和葡萄牙,两国经济今年将分别萎缩6%和3%,2013年还将分别萎缩4.2%和1%。
对于当前的欧洲经济形势,欧洲议会前议长、波兰前总理耶日·布泽克日前在北京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欧洲经济形势仍不乐观,有些重要的欧元区成员国例如希腊和葡萄牙,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债务危机;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个人认为,欧盟已度过了债务危机的最艰难时刻。”
布泽克向记者进一步解释说,虽然多个欧元区国家深受债务危机或银行业危机困扰,但各国承受危机的程度却各不相同。他说:“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爱尔兰、希腊和葡萄牙三国,百分之百需要国际救助才能走出危机;西班牙的这一概率则是50%对50%,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西班牙就会更倾向于国际救助;至于意大利,则完全有能力依靠本国的改革度过危机。”
欧债危机并未弱化欧元体系
2008年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随后的欧债危机,引发了数十年来全球经济最严重的衰退。针对这一问题,布泽克日前应邀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发表了题为“欧洲与当代世界的主要挑战”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世界主要评级机构和欧元区以外的国家,应该为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承担主要责任。
布泽克解释说,首先,世界主要评级机构对于经济危机的评估极其不负责任,未能及时预警。他说:“次贷危机发生非常久之后,各主要评级机构才调低对美国雷曼兄弟的AAA评级,我们怎能对这样的机构表示信任和尊重?在危机刚开始蔓延时,欧洲也未做好准备。”其次,欧盟的一些成员国在处理主权债务的时候,也未尽到应有的责任。
对于有舆论质疑将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矛头指向欧洲单一货币体系,布泽克认为,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不是欧元。他说:“不论是在欧元区还是非欧元区,都有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也有一些国家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因而,不应该简单地认为欧元、欧洲的单一市场体系应为这场经济危机负责。”
布泽克也不认为欧债危机已冲击了欧元的地位。他说:“我们仍对欧元抱有绝对的信心。虽然欧元目前会有短期震荡,但从美元对欧元、英镑对欧元的中长期汇率走势来看,欧债危机并未弱化欧元的实际价值和地位。”
中欧应以战略眼光看待合作
对于债务危机背景下的中欧合作,布泽克对记者表示:“中欧双方应尽快开始以战略眼光看待双方的合作。”
布泽克指出,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中国和欧洲对彼此而言都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双方的市场规模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因为共同利益让双方在解决全球重大问题上紧密合作。他说:“在合作中,我们不需要放弃各自原有的价值观、身份或其他的差异性,我们完全可以从大家的共同利益出发,求同存异,携手合作。”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字,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达到5672.1亿美元,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虽然目前中国对欧出口受到了欧债危机的影响,但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日前也表示,欧洲正在努力改善和解决危机,中国对欧出口还有增长空间,中国对欧出口的产品在欧洲仍有很大需求,这一需求不是会降低而是持续下去。
在布泽克看来,中国人非常了解欧洲,知道欧洲人需要什么;但相较之下,欧洲人却未能很好地了解中国。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现代中国的真实样子,似乎总是“藏在某些帘子的后面”。他说:“世界在快速地变化,中欧双方应尽快开始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合作,为迎接新的时代做好准备。”
对于中欧合作的未来前景,布泽克也表达了乐观的看法。他说:“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互相信任,可以让合作更紧密。我深信,我们可以共同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稳定、繁荣、自由、互惠互信的人类社会。”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