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如何把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介绍给对它完全不熟悉的人?
近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一位观众希望艾斯拉·宁古恩·米尔泽描述迪拜时,这位伊斯坦布尔艺术和设计协会创立者却诚实地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两年半了。”
如何让一座城市具备特色尤其是文化特色,成为参与以“文化大都市——大都市文化”为主题的墨卡托沙龙的嘉宾的讨论焦点。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文化大都市该如何定义?北京2008奥运组委会文化活动部部长赵东鸣认为:“它应该是充满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城市,是有梦想的城市。”他强调了“梦想”二字。
而具体到北京,在向文化大都市转变的过程中该如何实现它的“梦想”?
生活在北京的赵东鸣见证了它近年来的转变:“多年前,我们的城市鲜有儿童剧院、青少年宫甚至缺少市民生活娱乐的地方,几家电影院也十分简陋。此后,北京迅速发展,博物馆、艺术馆纷纷建成。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成为文化大都市。”
在肯定应该不断建设硬件设施时,艾斯拉·宁古恩·米尔泽提醒大家,规划文化大都市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要考虑如何能让城市里的不同人群都对自己有信心。”
在这一点上,赵东鸣认为对798艺术区的改造就是一个成功范本。最初,一些艺术家发现了这座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将其逐渐改造成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当时也有人不理解,但现在看来,如果798还是一座工厂,那如今,我们只能吃到烟囱里冒出的烟灰。798的成功着实值得借鉴,但对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来说,对其的改造若只是简单的复制,必然不可行,尤其是那些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
德国文化顾问米夏艾勒·欣德海姆认为:“一座城市选择对全世界开放,意味着更多可能性,同时也要面临威胁,因此,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保护当地文化。”他强调:“未来的发展是建设性的,不是毁灭性的。”
提到“建设”二字,总会让我们想到另一个字眼——“拆”,生活在北京这座古城的居民常会分外审慎地关注它的变化,尤其是老城区的改造。“这是北京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赵东鸣说,“现在,人们的共识是,一定要把老城风貌保护好。已经拆掉的,重新恢复是否可行?现有的怎么保留?”当然,这些问题还在论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