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团镇江市委多举措多渠道为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送关爱

外来青年在镇江找到“家”

本报记者 李润文 通讯员 黄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14日   05 版)

    为了把孩子接到江苏镇江上学,从四川来镇江打工的谢香园犯了难。想来想去,她找到了团组织。在开学前,孩子的就学问题解决了。

    甘肃小伙儿郭志奇只身一人来镇江。在企业团组织与团镇江市委联合组织的一次相亲活动中,小郭找到了中意的女朋友。

    葛高尚没想到,女儿葛畅终于也有机会在假日里学跳舞了,而且还免费。

    交谈中,这些外来务工者最常说的就是“有了归属感”。这些外来务工者之所以找到实实在在的“归属感”,是因为团镇江市委把工作做到了他们的心坎儿上。

    建组织 让“新镇江青年”更快融入城市

    回想初来镇江时的境遇,来自盐城的裴达乾颇有感慨:吃饭不习惯、环境不熟悉,很茫然。

    幸运的是,小裴的公司成立了“新镇江青年”团组织,团组织开展的读书、培训、比赛等活动,让小裴重获信心。“团组织的引导,让像我一样的外来务工青年收获欢乐的同时,也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为了能从机制上探索流动人口管理,2009年4月,团镇江市委通过整合组织部门、公安部门的系统资源,建立基层团组织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打造“新镇江青年”团支部这一载体。

    通过团组织感受到正能量的,还有江西小伙儿叶儿雪平。

    白天,小叶在镇江市医药连锁企业打工,晚上,小叶则在所在辖区派出所“新镇江青年”团组织中,做“新青年”巡查队的志愿者。

    与其他外来务工青年一起,小叶经常跟着民警到各个街道巡查治安。一段时间后,他不仅熟悉了辖区的大街小巷,还学会了擒拿自卫技巧。现在,看一个人的眼神和小动作,就能大致判断其意图。“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小叶说。

    社区民警肖丹平对团组织的建立更有感触。曾在京口区谏壁镇派出所任职的他,在挨家挨户排摸线索时,常会遭到居民误解。

    现在,该镇“新镇江青年”团支部的所有成员都是他的好帮手。“曾经破获的一件藏毒吸毒案件,就与这些年轻人提供的信息密切相关” 。

    “新镇江青年”团组织让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了温暖,他们又把这种温暖传递给更多人,通过各种志愿活动回报社会。来自盐城的陈兵就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今年6月,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远在天津的年轻人的生命。

    目前,镇江市七个辖市(区)范围内已建“新镇江青年”团组织128个,吸纳“新镇江青年”团员26410名,覆盖35周岁以下外来青年69093人。

    圆梦想 志愿者结对接力送温暖

    在镇江扬中市读四年级的陆康平一直有个梦想,“完成哥哥的遗愿,做一名舞蹈排练师”。然而家中姐弟5人,父母从外地来镇江以卖菜为生,家境窘迫,小陆的梦想遥不可及。

    2011年10月,一封信的到来,让小陆看到了希望。

    团镇江市委开展“青春呵护蒲公英——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向全市农民工子女发出一封信,征集“蒲公英”们的小梦想,开展“4+1结对接力计划”,即组织五四红旗团委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少年维权岗、志愿服务组织,与有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班集体结对,圆梦“蒲公英”。

    小陆的梦想感动了志愿者,他们希望通过让小陆参加舞蹈培训的方式,帮助小陆离梦想更近。

    由于该市文化馆长期开设舞蹈培训班,经过团镇江市委及志愿者们多次与文化馆的协调,最终对方同意,只要开设舞蹈类的课程,小陆就可以免费且长期学习。

    “青春呵护蒲公英”,开创了关爱活动由给予型向需求型转变的新模式。团镇江市委通过新媒体,将“蒲公英”们的小梦想放在网上,得到了社会热心人士、企业的关注和“认领”。

    在填“梦想征集表”时,四年级的新雨(化名)写道:“想要一本可以学到知识的书”。志愿者们将《儿童国学经典读本》和《世界上下五千年》两套书送到新雨手中,新雨乐坏了:“这样我就可以不用等别人看完再借了。”

    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志愿者,带领梦想上大学的“蒲公英”游览了大学校园,拿出自己的饭卡请“蒲公英”在大学食堂用餐。

    “蒲公英”想进军营,团市委联合市公安局,办了一场“警营一日游”。活动不仅让孩子们长了见识,也给市公安局团委书记赵鹏上了生动的一课。

    总以为公益活动是有钱人才有能力去做的赵鹏,自打参与“圆梦”活动才感悟到,孩子们的小心愿,对一般人来说,举手之劳就能做到。现在,赵鹏一有空就上网浏览,希望尽自己所能,帮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

    目前,“青春呵护蒲公英”已在全市动员283个五四红旗团委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少年维权岗、志愿服务组织,结对81所学校,337个班集体,参与结对6000余“团哥青姐”志愿者,覆盖全市2.4万余名农民工子女。

    为促进关爱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团镇江市委已命名20家、四大类“镇江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依托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四点钟学校”等场所建立学业辅导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馆建立感受城市基地;依托消防、戒毒所、卫生部门等场所建立自护教育基地;依托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机构建立亲情陪伴基地,同时发动当地高校大学生实施“爱心助学”,开展各种活动。

    拓渠道 整合社会资源送服务

    与葛畅一样,11岁的“蒲公英”赵思敏也报名参加了舞蹈班。原本内向又胆怯的她,如今活泼又热情。

    “这里让她认识很多小伙伴,现在开朗了许多。”思敏的父亲欣慰地说。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父母的心头大事,身为父母的外来务工者更是如此。

    今年4月,团镇江市委联合镇江市人社局、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镇江市青年商会,创新开办江苏省第一家“共青团爱心大课堂”。

    “爱心大课堂”以“1+1+1+1”为运作模式,即一个爱心单位冠名资助(或人社专项资金补助)一个培训项目,一个学期内,服务1000名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

    在镇江市孔家巷小学读三年级的吕双成,随父母从淮安来镇江。经过老师推荐,小吕成了书法班的一员。每周六、周日,父亲会把小吕准时送来上课。

    通过爱心大课堂,整合社会资源,团镇江市委搭建起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联系,让“小候鸟”们在假期里不再“失管”、不会迷失。

    目前,爱心大课堂已有6家爱心企业出资冠名,在开班9个,包括英语、围棋、舞蹈、跆拳道、书法、写作、二胡、街舞等特长班以及“周末爱心剧场”,面向全市农民工子女进行“招募”,目前已有学员200多名。

    “爱心大课堂”面向儿童的同时,也为农民工兄弟免费提供培训。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开班有两个——“推销与口才”、“焊工技能提升”,有94名学员。6个培训基地,共培训824人次。接下来还将陆续开设高级焊工、高级钳工、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班,开展易接受、短平快、有效率的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除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团镇江市委还联合市总工会等相关部门,为外来务工者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在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新生代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农民工读书站和职工流动课堂,开展送文艺演出、送电影等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周末剧场”100余场。

    “我们把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作为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课题,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办实事、办好事,帮助农民工家庭更好地融入镇江,感受镇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团镇江市委书记蒋敏说。

本报记者 李润文 通讯员 黄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14日 05 版

外来青年在镇江找到“家”
团情微讯
图片新闻
欢迎订购《青春激扬的智慧》
别克 来自上海通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