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心思琢磨做新菜式了。女儿升了初三,每周六上午学校都有课,周日上午呢,在辅导班补习物理和英语,这样一来,一周七天都只能住在离学校近的爷爷奶奶家。
她不在家,我每周还得有两个晚上在公婆家陪伴,平时家里两口人,随便做点好操作的菜就对付一顿,完全没有开发新菜的动力。
那天看手机报,推荐了一道菜,肉末虎皮豆腐,忽然有了点兴趣。孩子她爸牙口不怎么好,就爱吃软烂的,我决定试试。
买了块老豆腐,用水泡了会儿,切片。小碗将酱油、醋、白糖和上次去北大荒带回来的大豆酱调成酱汁儿。肉末是现买前臀尖再现绞的,用料酒、白胡椒粉、淀粉、少许盐以及橄榄油拌好。这是我的绝招儿,现买现绞的肉馅不仅新鲜水分少,而且味道更好,现成的肉馅多半是商家用边边角角的肉,加不少水,绞出来的,味道差了很多。调肉馅放些橄榄油,炒制时能更好地锁住肉末中的水分和鲜汁,不会那么干那么柴。
拿了两个鸡蛋打散,热锅多放些油,将沾满蛋液的豆腐片煎至两面金黄。为了别太油,只能每次少煎,虽然费了点劲儿,可效果同样好,还健康。
豆腐煎好后,锅里留底油,肉末炒到变成白色,放入酱汁儿,再把煎好的豆腐倒进锅里,略喷点水,略放点盐和鸡精,最后来点香菜,齐活。
她爸第一句话是,好吃,顿了一下,第二句说,改天去她爷爷奶奶家也做一次吧,闺女肯定爱吃。
我知道,他其实是想说,我婆婆肯定爱吃。
他也变聪明了。
以往无论吃到什么好吃的,在家里也好,在外面餐馆也罢,或者在别人家,他的第一反应都是:给我妈带点儿。这个大孝子。
我公公说,那些年他在五七干校,我婆婆独自带着俩儿子,因此儿子跟妈的感情特别深。
百善孝为先。当年得知嫁了个孝子,于我,是很欣慰的。只是,刚结婚那几年没自己的房子,他哥刚好派驻法国,我们在他家蹭了一年多,后来搬到他父母家附近一套调剂的小两居,每天在公婆家吃晚饭,才发现,无论天儿热天儿凉,回家多渴,从没有一杯凉好的茶。
我妈是那种特别贤惠特别体贴的女人,会算着时间给家里人提前凉好水。我老公夏天爱吃凉拌黄瓜,我妈有段时间跟我们住了一个月,会每次提前一个小时,将拍碎的大蒜用盐腌好,说现拍黄瓜拌腌好的蒜才好吃,可蒜要腌久了也不成。
相形之下,我觉得我婆婆太不体贴了。尤其是,她还爱说自己以前多受苦受累。我年轻不懂事,不耐烦之下会拿话呛她,说我妈以前也是独自照顾我们姐弟三个,我爸转业回来后去了一家远在郊区的工厂,半个月一个月才能回家一趟,我妈除了工作特忙,管我们生活学习,夏天要晒干菜腌辣椒咸菜,冬天要熏制腊肉腊鱼,间或还要给我们全家,乃至我爷爷奶奶织毛衣。
我婆婆饭菜做得一般,织毛衣根本不会。被我抢白之下,只好讪讪地转话题。
其实我婆婆是个很单纯直爽的人,没有拿捏婆媳关系那一套,而且知识分子出身,成天关心国家大事小事,却不太擅长家事。但那会儿我只下意识拿她跟我妈相比,诸多不满意,甚至某次她病了(她血压高,身体一直不怎么好),我老公感慨说他妈挺可怜的,我还冒出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直到我婆婆第二次脑溢血。抢救过来后,某晚,我老公忽然坐起来哭着说,哪怕我妈不能动不能说话,我也不愿我没了妈。一直到现在为止,那都是唯一一次我见到他哭。我从此实心实意对我婆婆好,不再比较挑剔,更多的是理解和设身处地。
但我这人脾气拧,我主动表现行,就是由不得人家要求。几次之后,我老公开始委婉暗示,再不明说。
周末在婆家,我准备大干一场,反正女儿也能吃上,无非多做点,大家一起吃呗。
没想到,不在自家厨房,哪儿都不对劲。
都是天然气,灶不同,我家的火就更旺一些;我习惯用无烟锅木炒勺,婆家的俩炒锅锅底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厚的我拎不动,薄的油锅很快冒烟,豆腐很容易糊掉;酱油呢,我习惯用李锦记,他家是那种黑乎乎的老抽;橄榄油根本没有,只好用花生油替代,心理作用下总觉得油味儿太大;盐勺更是不一般大,婆婆还要求做淡点,只好一点点加盐,最后却是咸了……
总之,各种不一样,各种不习惯,兴致勃勃地上手,郁闷之极地收场——
但大家还是很捧场地吃了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