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正月初四,在海淀区一个啤酒馆里,肯定会有一群老头儿聚会。这群人中有大学校长、教授,有每天研究物理、数学的科学家,有当年发现大庆油田的副总指挥,有‘嫦娥一号’的副总指挥,有第一个发明汉字计算机输入法的专家——这是北京四中1954届的毕业生,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四中给我们留下的印迹最深。”
陶西平,国家总督学顾问,站在北京四中礼堂的讲台上,背后屏幕上是一张他1948年考入四中时学生档案上的照片。照片上的少年身穿白衬衣,面庞清瘦,眼光清澈。那年他13岁。
60多年后再回母校,陶西平已经鬓染白霜,70多岁的老先生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纪念四中建校105年的校友论坛上,他先给小学弟学妹们讲了买桌椅的故事。
当年考入四中,学生们接到的第一个通知就是自己买一套课桌椅。学校桌椅只够高中的,初中生要自备。于是,陶西平的父亲带着他去东单的市场买了一套旧桌椅。
第二天搬到学校,发现同学的桌椅各式各样,高矮不一。有的同学没钱买,就用砖头垒起来,上面搭一块木板。陶西平的同桌竟然从家里搬来了厚重的八仙桌,这个人就是现在的台湾文化人李敖。
当时是解放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到了过年的时候,城外已经有了炮声。等1949年春节一过,新学期开学,高中部的地下党员就开始组织大家唱《东方红》、《你是灯塔》等歌曲迎接解放军进城。
受当时的地下共产党员和班主任影响,陶西平在1949年的暑假参加了中共北京市委组织的学习班,8月加入了共青团。1949年10月1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至今,陶西平还保存着当时四中队伍的照片。
新中国刚刚成立,每个人都意气风发。陶西平进入了第一个初中俄语班,当上了初二联合支部的书记、高一学生会副主席,高二高三学生会主席。在抗美援朝期间,还申请到朝鲜战场,因年龄小,没被批准。
学生工作虽然繁忙,但陶西平没有放松学习。高考前两个月,学生自主复习,陶西平就每天带上两个烧饼到北海公园念书。最后他以华北五省一市文科状元的成绩顺利被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
“当时得第一名也没有任何掌声,没有人把状元当成多大的光荣。我是因为在四中碰到了名师。”陶西平至今还把当时一些老师的名字记得丝毫不差。
人生有许多挑战和坎坷,陶西平也不例外,一一遇到。
陶西平家里经济困难,母亲一个人要养活5个孩子。上了大学后,因为贫困交加,陶西平病倒了,不得不休学。
病稍好些,他到北京一所中学兼课,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乐趣,就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可是不久就遇上了整风运动,接下来是反右运动,陶西平被发配到农村种地。即使如此,陶西平也没有丧失理想,认真干农活,那时候他立志做一名好农民。
之后,他又回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因为老师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俄语他都教过。
经过一系列的运动波折,1978年,陶西平被调到一所重点中学教书。1979年,他被平反。刚得到消息的时候,他立即想起中学时代读过的土耳其诗人的诗歌:穿过漫长的岁月,我回来了,还是那颗头颅,那颗心……
“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印迹,我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挫折。失败是财富,之所以没有倒下,是因为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可以迎接多种挑战。”陶西平回忆当年,条件非常艰苦,早饭是一个窝头和一点咸菜,中午是两个窝头和白菜,晚上两个窝头,一年吃一顿肉。但因为有理想、有信念,一点不觉得苦,都坚持下来了。
一次到澳大利亚访问,一位校长讲的故事触动了陶西平。
有一个残疾学生,入校后看到其他残疾同学都可以参加各项运动,就决心练长跑。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去参加比赛。但很快就第一个摔倒,后面的人马上跑到了他前面。可是这些人后来也都一个个摔倒了。最后这名残疾学生拿了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拿到冠军,不是因为我跑得最快,而是因为我爬起来得快。”
所以,陶西平特别想告诉现在的中学生,一个人在中学时代,应该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打好基础,准备迎接各种挑战。人生不会太平坦,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一个人不一定要做跑得最快的人,但要做爬起来最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