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地媒体接连报道有关高校取消学校运动会长跑项目的消息。各高校的理由基本相似,无外乎长跑对学生的体质要求较高,愿意参加长跑比赛的学生越来越少,取消长跑是为了避免学生参赛“受伤”发生意外。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学校主要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在校运动会上取消长跑项目,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让人难以理解。
继武汉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长跑项目后,西安当地媒体的报道称,西安30多所高校均已取消了运动会长跑项目。近日,北京媒体报道称,在北京仍保留运动会长跑项目的学校已是少数。
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不断下滑。在业内人士看来,学校在开展学生体育活动时最需要的是拓宽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而不是采用“因噎废食”的消极方式。
“并没有科学论证表明长跑不适合青少年学生开展。”群众体育领域专家、天津体育学院副院长于善旭近日向记者表示,“如果学校取消运动会的长跑项目,是出于向学生难以完成长跑的现象妥协,这就是一个悲哀了。”
悲哀在于,学校并不是在发现学生难以完成长跑后设法引导、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让他们重新回到跑道上,而是干脆将长跑项目从运动会上取消。学校用一种“最简便”的方法规避了学生因长跑“受伤”的风险。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每年冬天应参加长跑活动,标准为每天2000米。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新时代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陈智勇近日向记者表示:“如果大学生完成了每天2000米的长跑量,那么身体条件就应当能够承受校运动会长跑比赛的要求——除非学生存在心脏病等隐性疾病。”
但从近几年学生冬季长跑活动的开展情况看,大学新生的身体条件确实不容乐观。陈智勇表示:“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虽然是高校取消了校运动会长跑项目,但这个现象的发生实际上也和中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关系。”
此外,各级学校现在对任何校园安全事故都高度紧张,而学校在组织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时,无论校方有无责任,眼下都必须承受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陈智勇分析说:“取消运动会长跑的消极影响和学生在比赛时发生意外的负面结果相比较,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当然是两害相权择其轻。”
“但无论怎样,长跑都不算是高风险体育项目。”陈智勇表示,“因此,从社会影响的层面来说,高校取消校运动会长跑项目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于善旭认为,只要学校通过体检等手段对学生体质进行甄别,就可能避免极少数先天体质不佳的学生因参加长跑而发生危险。“对于广大普通学生来说,能够完成3000米到5000米的长跑并不算是很苛刻的要求,学校不应该为了避免极小部分学生可能发生的危险,就让范围大得多的学生放弃长跑比赛。”于善旭说。
但现在在学校和社会中,类似于高校取消学校运动会长跑项目的做法已经比较普遍。比如一些学校因为单杠、双杠活动危险性较大,就取消了体育课的单双杠内容;有的学校指派学生进行相互监督,禁止学生在课间嬉戏打闹;甚至还有单位干脆把篮球筐上锁……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在体育教育观念上出了问题。”于善旭表示,“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体育以及体育的育人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另外就是过于惧怕风险。”
于善旭表示,体育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集合着人类敢于冒险、团队合作、吃苦拼搏等诸多优秀精神。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全面成长的促进作用尤其珍贵。
“如果学校真正认识到体育的育人价值,也许就不会因为那么一点儿风险而取消校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了。”于善旭表示,“我们的年轻一代面临着很多问题,独生子女更加娇气和孤独。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参加体育活动去应对作为独生子女经常会遇到的性格上的问题,也更需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克服‘现代文明病’。”
“学校体育需要像长跑这样的艰苦项目去磨练学生的意志。”于善旭表示,“学校体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强身健体,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让他们领悟体育精神的真谛。”
近段时间,社会舆论对高校取消校运动会长跑项目多持质疑态度,这让陈智勇很有感触。2008年,全国亿万学生冬季长跑活动开展时,也曾遭到部分家长的抵制和学校的消极应对。学生能否完成规定的长跑距离,身体是否会受到损害,是这部分家长和学校的最大担忧。但几年过去后,舆论对长跑的质疑声几乎消失,冬季长跑最终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支持。
“2008年组织学生长跑‘人人喊打’,到2012年,学校不组织长跑‘人人喊打’,这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陈智勇表示,“一些高校取消校运动会长跑项目的做法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只有解决了深层次问题,长跑才有可能重新回归高校运动会。”
本报北京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