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项目在江苏省常熟市正式奠基。合资公司总投资额为109亿元,定名为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除整车生产基地外,合资公司还将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发动机生产基地,同时还将销售自产的捷豹、路虎产品以及推出全新的、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合资自主品牌。项目预计于2014年建成投产。
在奠基仪式后的媒体采访环节,奇瑞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笑着说:“我们是50∶50股比,大家不要光问我,最好我回答一个,施韦德博士(捷豹路虎全球首席执行官,德国籍)回答一个。”
一个印度人控股、德国人管理的英国汽车公司,与一个坚守自主研发长达16年的中国民族品牌,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现场记者似乎并不关心,更多的问题都聚焦在奇瑞的盈利状况、自主研发计划以及通过合资项目所得到的自主收益上。很显然,人们对奇瑞未来发展走向的关心,远远胜过对这次合资项目的关注。
十几天前,奇瑞与广汽正式签署了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在整车开发、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研发资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际业务、生产制造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这个被誉为“兄弟间的合作”项目,凸显出国内自主品牌在遭受市场阻力后“抱团取暖”的想法。
一直以来,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资项目,都跳不出“亲者痛仇者快”的怪圈。合资车型价格的下探,乃至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让本土自主品牌的生存举步维艰。而借用外方平台打造的自主品牌,如一汽奔腾等,也往往因为中方“末学肤受”,短期内呈现“市场换到技术”的假象,实则延宕了自主。人们对奇瑞的担心,与其说是对“市场换技术”的不信任,不如说是对中国仅有几个“纯自主品牌”的不舍,透露出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四次修路的故事令人记忆犹新。第一次修路很枯燥,每天捡石、碎石、铺路,机械到不能再机械的重复。第二次修路很漫长,在人生中最宝贵的20岁,整整半年每天所做的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铺路。第三次铺路很寂寞,却因为他看到了前两次修路的成果,心里感到很充实。第四次修路受到战友的排挤,在每个人都决定颓废的时候,只有他自己还在坚持内心的信念。
奇瑞坚守自主的16年,就是一个修路的故事,很枯燥,也很漫长,但在绝大多数车企选择成为一个机会主义者的时候,奇瑞给了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当许三多从一个被炮管吓得“举手投降”的“孬兵”破茧化蝶为一个“兵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奇瑞今天的合资并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一种在自主品牌腹背受敌的背景下,掌控、破解危机的主动做法,只要坚守心中的底线,拥有“好好活”的精神动力,就不会因时局的变化而舍弃自己。
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黄华琼认为,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相比其他合资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中方已有自身的技术积累。对奇瑞来说,通过合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快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也是奇瑞实施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
黄华琼表示,利润率低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面临的问题,仅仅依赖成本的降低去保证业绩的增长是不够的,从奇瑞自身来看,公司试图从品牌、技术、国际化三方面去寻求突破的路径。通过合资可以将公司的技术研发、管理、品牌运作等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此前,奇瑞与以色列集团的合资项目观致汽车,就曾以全新的合资模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企业管理和车型平台等方面做到了完全自主,同时拥有全球化的供应商网络和位于海外的独立汽车研发机构,打破了一直以来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的套路。在奇瑞捷豹路虎这一全新合资项目上,我们也看到了奇瑞为争取自主权益所做的努力,从涉及动力总成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到倾力打造合资自主品牌,都展示出其用心与坚守。
对于捷豹路虎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拓展中国市场的机会。在其牵手奇瑞之后,中国汽车合资的大门有可能永久关闭,捷豹路虎或将成为“最后一个吃螃蟹的人”。2011年,捷豹路虎在中国销售了4.2万辆,同比增长61%;今年仅前3季度就销售53186辆,同比增长81%。目前,捷豹路虎在华销量与英国销量不相上下,中国取代英国成为捷豹路虎全球第一大市场,似乎已不需要等到国产之后。在这种势头下,人们有理由相信,国产后的捷豹路虎,将进入中国豪华车市的第一集团。人们希望,相比奥迪、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捷豹路虎的国产能够展现出更多的积极意义,这不仅取决于中外双方的合作与互助,还取决于新时期下对合资内涵的认识。
“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这句直白的话,恰恰是所有自主品牌当前的心情写照。对于奇瑞来说,人们更希望用另一句话来勉励它,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