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赛季的CBA联赛还没拉开战幕,一些争议事件就屡屡发生。继青岛男篮热身赛引发球迷骚乱事件后,中国篮协新赛季有关媒体服务的一些条款,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虽然相关规定的出发点是想让CBA更加职业和规范,但由于部分内容和中国国情不符,还是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诟病。
中国篮协公布的媒体服务工作细则中,对媒体服务工作的管理要求有两条格外醒目,一是俱乐部官员、教练员和球员未经俱乐部批准,不得随意接受媒体采访。另外一条是,被采访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需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回答问题,不准公开发表对主办单位、裁判员及对手的评论。
此规定一经公布,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媒体记者和球迷都认为,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限制媒体采访,并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限制,减少负面新闻的出口。
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多少有失偏颇。如果仔细翻看篮协公布的媒体服务工作细则就会发现,与以往相比,有关媒体服务工作更加细致,篮协不仅对媒体的采访作出了相关规定,被采访人、俱乐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应如何应对,篮协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实事求是地讲,篮协的这些规定并没有违背国际惯例。
“这些规定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执行的问题。”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论在NBA还是欧洲联赛,记者采访都需要通过俱乐部。被采访人接受采访时也有规定,比如不能评论裁判。问题在于,国外俱乐部给媒体设置的采访渠道比较多,除了有赛后的新闻发布会,还有更衣室、常规训练结束后的采访,并且能够很好地执行。而所谓不能发表对裁判的评论,并不是不能说、不让说,而是你说可以,但得接受违反规定的后果:罚款。”
与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相比,CBA绝大多数俱乐部并不会严格执行篮协的相关规定,比如开放更衣室、设立混合采访区、规定采访时间等。也就是说,俱乐部对待媒体原本就不职业,如果篮协进一步对采访设限,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就会更少。尤其是非主场媒体,采访比赛会更加困难,这显然不利于扩大CBA的影响力。
实际上,最令外界感到不满的是,篮协一直在对媒体和被采访对象设置种种规定,但却疏于对自己领域的管理。
CBA联赛每个赛季都会爆出裁判问题,虽然篮协也出台了对裁判、技术代表的工作管理规定和处罚措施,但总体上一直对裁判问题采取回避态度。中国篮协前不久还特别强调,新赛季对攻击裁判的行为仍采取零容忍态度。球员、教练在比赛中摊开双手抱怨等动作,在新赛季将被重点关注。禁止主动与裁判接触,不能踢、摔物品,吐脏字或做手势侮辱裁判,冲裁判大声喊叫等更是严令禁止。
不过,篮协对出现问题的裁判,却始终进行“内部处罚”,缺乏有效、公开的监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NBA以及欧洲的足球、篮球联赛,无不对裁判受贿、赌球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而在CBA,裁判有权“零容忍”,被采访人则“不准公开发表对主办单位、裁判员及对手的评论”,这种规定的出台,无疑成了篮协回避裁判问题的“保护伞”,但这样做只会积累更多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篮协媒体服务规则的出发点显得即不单纯也和现实情况不符,被冠以“官僚作风”的标签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NBA中国全球市场合作部经理来晓雷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一场比赛也好,还是一个赛季也好,应该是一部跌宕起伏、结果充满变数的故事,故事要有竞争、计谋、爱恨、赞美和诋毁、胜利与复仇、虚虚实实等元素,才能最大化地吸引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只说官话套话达不到这种效果。”
“事实证明,自我封闭对于CBA没有任何好处,以前这样的教训还少吗?”中国篮球前掌门人李元伟说。在CBA还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职业联赛时,只有更加开放才能纠正错误,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更快更好地向真正的职业化迈进。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