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前沿

同济大学:创业型大学才能托起创业型人才

本报记者 龚瑜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7日   08 版)

    11月24日,同济大学校园里正在播放专为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制作的宣传片,以“向挑战者致敬”。

    本报记者 赵青摄

    “我庆幸我们在校园里就开始创业,这里是我们最好的温床。”入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决赛的同济大学Vneed团队如此感慨。该团队开发的网络购物平台,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反转了传统的B2C模式,让网络交易中的弱势买家再次成为“上帝”。

    在创业报告书的书写过程中,团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参考意见。一开始,团队的思路天马行空,但老师建议同学们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其他好的点子作为补充或后期改进。其后,团队还得到同济大学软件学院的支持,联合开发出了手机客户端。良师益友的帮助让创业团队顺利完成了任务。

    对于初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学校的支持非常重要。

    同济大学在近年来大力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构筑起一套集师资、课程、活动、实训、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火花的“保暖箱”

    在踏入创业新环境之前,学生们都在母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中学习多年。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创业的第一步时,同济大学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为他们提供培育创新创业思想火花的暖箱。

    微纳丝保温科技创业团队,是同济大学入围“挑战杯”决赛的3个团队之一。

    微纳丝项目发起人张丽峰是同济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她的创业想法始于去年的工业博览会。当时,她恰好担任“气凝胶复合纤维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的志愿讲解工作。一开始,她以为这种墙体保温产品不会受到多少关注,然而,她惊讶地发现,许多人都对这个产品有极大的兴趣,其中不乏一些墙体保温材料界的老专家。

    “国家明确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外墙保温材料是各类有机板材,无法达到A级标准。”张丽峰一边讲解,一边动起了脑筋,如何将这种高效隔热材料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想法酝酿产生了。“我想我得庆幸自己有着做志愿者的经历,这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与价值所在。”张丽峰说。

    “创业的思维无处不在,即便只是参与一个新的实验项目,开展一项新的工作,或者到一个新的岗位挂职锻炼。”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说。

    一个创新的点子,一个创业的念头,往往起于平凡。

    因此,志在打造中国式创业型大学的同济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培养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职业生涯教育、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都是有益载体。

    每年,在同济大学都有不下50场的各类创业讲座,除了“创业大讲堂”,还有“创业导师校园行”,YBC创业导师进校园,各类创业人士与学生交流等活动,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盈利模式等各项内容。

    “以赛代练”也是同济大学提升学生创业热情的一个好法子,学校至今已举办9届“同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还有“商业企划大赛”、“MBA创业大赛”、“创业梦想大赛”等。除了创业比赛,还有各种学科和专业竞赛:“机器人大赛”、“交通设计大赛”、“土木工程设计大赛”等。

    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还可以加入“创业者学会”、“创业者俱乐部”,结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参加“创业沙龙”和“创业论坛”,到创业企业参观,开展创业测评,进行创业计划讨论和评估,并聘请创业导师给予专业化的指导和建议。

    对于创业还懵懂的学生,可以先从相关课程开始。目前,同济大学开设的直接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包括《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管理》、《创新思维》等,累计选课人数超过2000人。

    同济大学还充分利用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意学院等国际化办学交流平台,引进先进经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与芬兰合作的“中芬创新移动课堂”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关注,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通往异国的旅途中开展团队创新活动,互动、开放式空间带来的新鲜感就是产生灵感最好的催化剂。

    创业梦想的“守护者”

    对于真正具有创业潜质和创业基础的同学,同济大学毫不犹豫地给予实质性支持,守护一个个创业梦想。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陈凯的大学生活比较“另类”:他先是办了家教网,卖了股份后,做家具团购。这时他决定休学一年,集中精力去熟悉家具行业的每一个环节。

    跑广东、闯东北,认认真真摸索产业窍门,学行话作沟通;坐30多个小时的硬座去广交会,亲眼看看出口家具的品质;去农村租厂房做家具,在车间一待就是好几天。随后,陈凯又借了30万元,开设了一个家具样板展示店铺,店铺里家具款式新潮,可按需定制,每个月能达到40万元的营业额。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家具产业低迷,销售一蹶不振,订单急剧下降,陈凯的家具公司也未能幸免。

    为了走出困境,陈凯将业务转到办公订单上。但是,办公订单对家具品质要求高,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陈凯陷入了现金周转不畅的境地。

    这时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的申请开始了,陈凯的创业团队成功获得10万元基金资助,并自筹30万元,成立了新公司。几经沉浮,如今陈凯的新项目又获得了一笔500万元的投资,他对自己的创业前景又一次充满了期待。

    “创业不仅是一种基于赚钱的渴求,更是一种很难控制的冲动,是和自己博弈的经历,我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陈凯对于创业的痴迷,也因学校的宽容和鼓励而得以坚持下去。

    除了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创业暂时休学,同济大学还多管齐下,在教育体制和整合资源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年前,同济大学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划,实验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通过选拔之后,每年约有200名左右新生可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区和试验基地学习。

    从200万元增长到2300万元的规模,同济大学联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等机构成立同济分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初始资金。该基金至今已资助91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其中76个已注册公司落户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还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专门辟出2000平方米场地,建设“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免费提供公共会议室、会议设施,提供包括工商注册、财务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企业家、教授、风险投资家都被聘请来做创业导师,为重点孵化的创业企业提供辅导。

    创造价值的“经济圈”

    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毕业的张霁婷,创立了上海优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设在环同济设计产业集聚区内,并与杨浦区科委、同济大学科技园联合建立了“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实体和虚拟网络促进设计企业协同创新。

    张霁婷形象地把上海比作全球设计之都网络的一个节点,而将环同济区域比作一个网络接口。“这个接口,尽管只覆盖同济周边2.6平方公里,却接入了1800家设计企业、两万名设计人员,是中国最大的设计产业集群之一。”

    张霁婷的校友,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宫海,现在掌管着上海蓝科钢结构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他对于环同济区域一样情有独钟:“同济附近有很多从事建筑设计的公司,可以利用集群效应,增强合力,也更有利于推广学校建筑钢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环同济’大圈已经出现3个80%:80%的企业员工数少于20人,绝大部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活动活跃;80%的创业者为同济人,环保、城市规化等产业发展与大学优势学科互动,凸显知识溢出效应;企业承担的80%研发项目来自上海以外地区,知识经济圈的服务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同济大学团委书记杨元飞表示。

    为了助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还设立了企业“加速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扩张(如空间、人才等),“加速器”就会构建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在市场信息共享、技术联盟构建、接力资金支持方面提供服务。

    同济创业基金发起的同济接力基金就是一个“加速器”,首期资金5000万元,汇聚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打造“同济系”企业品牌优势,助推优秀企业快速成长。目前,檀风投资、同臣环保等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已经获得同济接力基金投资,金额达2810万元。

    以2.6平方公里的区域为基础,如何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同济大学正在为创业企业积极拓展产业空间,建设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创造力产业集聚区,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机制,同济大学联手杨浦、嘉定、普陀等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除了在杨浦区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外,同济大学还联手嘉定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与普陀区合作,建设以物流科技与设计、电子信息与商务为核心特色的科技园区,形成在上海市西部地区规模领先的创新创业中心。

    从一所高校到周边区域,再到区外空间,同济大学为创业学子打造了一试身手的大好舞台。

分享到:
同济大学:创业型大学才能托起创业型人才
团情微讯
“血拼”引援难助中超球队称雄亚冠
巴塞罗那身陷“分裂”漩涡
外媒评论称F1黄金时代结束
两部国内足球著作近日出版发行
尼克斯的狂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