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寻找最优专业匹配 设定合理服务周期

长春:校地对接实现高校乡镇互利共赢

本报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9日   01 版)

    “校地对接科技兴农”是否可行?能否避免流于形式?团长春市委刚启动校地对接活动时,很多对接基地的负责人持有如此疑问。试点10个月以来,团长春市委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走出了学校、学生、地方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的新模式。

    先行试水 寻找破题方法

    为响应和落实去年年底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全国乡镇街道团委干部培训班上关于“全团集中力量支持乡镇,把高校涉农资源组织起来支持乡镇”的讲话要求,团长春市委在实地论证调研后决定先行试水,重点破解对接点受益不多、双方利益不对称等问题。力求把涉农高校资源与乡镇需求对接得当,把涉农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引入到农村,打造涉农高校学生与农村创业青年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

    2012年1月初,团长春市委联合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农学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乡镇共青团工作”为目标的校地对接科技兴农活动,组建“校地对接科技兴农服务团”。

    据团长春市委副书记姜晓东介绍,服务团推行“3+2+1”的模式,即由3名以上学生和两名指导老师组成,并且有1个院系为依托。现已经有20个“校地对接科技兴农服务团”分别与20个乡镇的20家农村青年创业创富基地对接。第一批挑选的基地有两类,一是团组织长期帮扶的优秀企业,能够支持团的工作;二是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对农业科技需求较大。服务团的师生在基地主要开展种植、养殖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科技服务。

    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大学农学部的学生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出现在田间地头和种植大棚里。在九台市雨田生态米业和农安县众一合作社,服务团解决了农机维修、菌菇种植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在德惠市凤翔牧业和农安县江湾等养殖业基地,服务团在消杀防疫、饲料喂养、养殖控温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建议;在乐山镇千顷蔬菜基地、德惠脱毒马铃薯繁殖基地和双阳国信现代农业等种植业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在技术实验、日常管理、电脑统计等方面进行了服务。

    在10个月的摸索实践中,长春团组织找出了校地对接过程中遇到的五大问题:专业匹配度、服务周期、校地跨度、基地规模和工作量核载。其中,校地之间的专业匹配度,以及服务周期的设定问题是最难突破的“两道关”。

    反复调换找到最合理的校地间专业匹配

    为尽可能准确掌握农村青年创业创富基地的需求,今年年初,团长春市委农村青年工作部用一周时间,对首批20家科技兴农校地对接基地进行了调研。

    要把高校学生所学专业和农村创业青年的需要合理匹配并非易事,团长春市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孙盛峰说,在第一次匹配后,基地需要与学生专业匹配不合理的现象逐渐显现。

    九台市雨田生态米业有限公司是长春团组织的农村青年创业创富基地,以生产加工绿色水稻和稻壳粉糠为业务。

    今年年初,团组织在初步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后,把该基地与吉林农大水稻专业的师生匹配在一起。当师生第一次到基地服务时,却发现企业所掌握的水稻种植技术很成熟,但企业新进的30多台大型农用机械中有10台是从国外原装进口的,缺乏精通技术的工人,急需农用机械维修和养护技术专业的学生给予帮助。对此,长春团组织和吉林农大团委重新进行了专业配置。

    付大平是吉林农大农业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研二学生,由他带领的第十服务团与雨田生态米业有限公司对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付大平和其他4位本科生指导企业员工进行农机设备的拆卸、保养、排查和维修。

    今年暑假,付大平和师弟师妹第六次到雨田生态米业有限公司基地进行科技服务,这次一待就是21天。除进行农机设备的拆卸和维修保养外,服务团成员还对工人进行了设备操作技术和出入库的指导。“以前负责农机设备操作的老工人不懂机械原理,只能凭经验边摸索边尝试,既费时又误工”,雨田生态米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微微说,服务团对设备经常出现的故障,特别是轴承和润滑油的更换、旋耕机刀位安装等问题不厌其烦地给工人讲解,帮助解决技术问题,一年就能省4万元。

    除存在学生专业和基地需要匹配不合理的问题外,部分对接基地的专业匹配过于单一的问题也开始显现。除了农机维修和菌菇种植等基地需要的专业比较单一外,其他种养殖基地不仅需要园艺和兽医等专业的服务,还在饲料、选种、土壤和销售等方面有着综合性需求。

    对此,团长春市委副书记姜晓东说,边操作边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专业和人员配置,一次不行,就反复调整,直到双方匹配合适为止,这样才能避免校地对接时“生拉硬拽”,流于形式。

    在试点过程中,第一批对接的20家基地中,9家重新调换了专业团队,3家基地专业团队调换两次以上,4家基地补充了更多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在进一步了解情况后,撤换了1家基地。

    摸索服务周期 实现校地双赢

    8月26日是长春市农博会的最后一天,农安县农民李洪先的北虫草食用菌产品展位前参观和购买的人仍络绎不绝。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李长田特意来为李洪先“站场助威”,进行现场解答。

    今年年初,由李长田为指导老师、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生姜文涛为团长的6名校地对接服务团成员与李洪先的食用菌基地进行对接。每隔十天半月,服务团的学生就会到李洪先的北虫草种植基地待上一阵。“不蹲点,很难发现问题”,姜文涛说。

    李洪先种了4年北虫草,除他以外,合隆镇陈家店村还有4户也种植北虫草。但村里还没有精通北虫草种植技术的农技员,从购买菌种、装瓶,再到高温消毒和接菌,李洪先全凭自己的“土经验”。稍不谨慎,在种植过程中就会进入很多杂菌,导致罐头瓶种植的北虫草长出来的都是杂草。

    姜文涛第一次到李洪先的种植基地时,发现其接菌室的消毒方法不太合理。起初,李洪先并不信任到他基地对接的“有理论无实践”的学生给他的建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后,接菌效果还真有了不同。

    以往,李洪先每年要到辽宁花两万多元购买北虫草菌种。姜文涛又给李洪先带来一个好消息:用土豆做培养基,就可以培育出北虫草的菌种。

    “这其实并不难”,姜文涛说,“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带到学校实验室,和老师一起研究,总能找到解决办法。”如此一来,不仅基地得到了实惠,学院和学生也从中受益。

    “以前只是在实验室里比划,现在到了田间地头才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与农民打交道、交朋友,让姜文涛和他的师弟师妹接上了地气,也不用再“费劲儿”去寻找“靠谱的”实习单位了。

    团长春市委书记赵心锐表示,此项尝试对涉农院校的学生而言,可接“地气”,增强“实战”能力,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对基地而言,博士生、研究生能有效缓解专家资源有限的制约,帮专家打“先锋”,起到劳动语言和学术语言之间的“翻译官”和“转化器”的作用。对专家而言,他们将理论成果应用到农村的生产实际,推动理论成果检验。对乡镇团委而言,可以提高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能力,树立基层团组织的威信。

    截至目前,20个服务团的100多名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对接基地开展各种培训200余次,培训农村青年1500多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设60多条,累计提供技术服务万余小时。

    工作模式渐具雏形

    为解决以往一些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受教育多,作贡献少”的问题,团长春市委设计了“四保证”:一是专业保证,团长均由有实践经验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担任,并且有专门指导教师提供帮助;二是组织保证,团长兼任校地对接所在乡镇的团委副书记,高校、市、县、乡镇各级团委各有分工,统一行动;三是后勤保证,服务团的路费由团市委负责,每个服务团队每年500元,食宿由当地团委负责,不给基地添负担;四是服务保证,采取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学校社会实践课到基地实地帮扶与日常电话、网络沟通联络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长春团组织还针对企业的规模不同开展个性化服务。对于年产值50万元以下的基地,鉴于其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率不高,主要开展以普及农业技术为主的服务;对于年产值在50万~200万元之间的基地,考虑企业本身有一定的技术实力,重点开展土壤监测、产品包装和营销策划等方面的服务;对于以工业化理念为经营模式的基地,了解到其虽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普遍缺少中坚力量,主要采取“半就业、半服务”的方式,推荐大四、研二的学生参与,既提供服务,又能让企业发现潜在员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在摸索实践中,除发现专业匹配和服务周期等问题外,选择多大规模的基地更合适、学校和基地之间的距离要控制在多远、服务团的人数和工作量该如何规定和考核等问题,长春团组织都拿出了方案。

    农业现代化是长春市推进“三化统筹”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创业者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力量。赵心锐说,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有限、技术指导跨度和精力有限,而涉农院校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成为就业的障碍,可以说,校地对接正是找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结合点,长春的试点先行也印证了校地对接的可行性。

本报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29日 01 版

各级青联组织和青联委员认真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长春:校地对接实现高校乡镇互利共赢
湖南:乡镇“大团委”建设找准切入口
团中央部署全团宣传战线深入学习
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近期工作
第八届“挑战杯”决赛落幕
高校编织吧获创业扶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