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3日电(记者陶涛)今天,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港珠澳大桥站)总结分享会在中国青年报社举行,来自内地16所高校的大学生记者、香港和澳门的大学生代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建”)的代表等出席了分享会。
有“超级工程”之称的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海市,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沉管工艺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不仅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11月25日至12月1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组织的20名大学生记者深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一线,走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者,还接受了为期6天的新闻业务培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动还邀请了来自香港和澳门的4名大学生代表。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现场采访期间,大学生记者分为3个小组,走访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多个工区。厦门大学的樊蓉在珠海当地媒体做实习记者期间,曾接触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再次“亲密接触”,她依然感到震撼。樊蓉说,“当时工程还没有全面实施,制造人工岛的高圆筒是什么样子,对我来说只能凭想象,这次采访中见到50多米高的实物后,才有了直观的感受”。
“以前不知道我国在桥梁和港口建造方面是什么水平,这次在牛头岛上了解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管节制造过程后才知道,我国在这两方面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走访了世界最大的预制管生产厂后,福建师范大学的卢义杰这样表示。
陈晶晶是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她表示,以前觉得央企遥不可及,看媒体报道觉得央企就是管理效率低下,员工生活安逸,“这次走进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工地,虽然不是全方位观察央企的方方面面,但从岛隧工程的建设中也能看出,像中交建这样的央企非常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也很高,有这样的央企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很放心”。
在参加训练营期间,香港城市大学的张杰用DV视频记录了活动的点点滴滴,他认为,作为第一批走进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工地的大学生,用视频的形式记录这一时刻比照片更形象,更能表现这项超级工程的伟大。
对大学生记者的表现,中交建企业文化部副部长查长苗用“专业”和“高效”来形容,他说,“两个大学生采访岛隧工程的项目总负责人,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写出了稿件,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2008年5月,中国青年报发起创立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通过一系列重大赛会的注册大学生记者招募活动和专项采访活动,为大学生记者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记者新闻素质,培养和发现大学生记者人才,自2012年8月起,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将分期分批组织“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为志愿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大学生记者提供公益新闻业务培训。
“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港珠澳大桥站)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主办,中交建协办,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为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