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平是个“从一而终”的年轻检察官,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来,专业都是侦查学;一毕业,又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
“侦查是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从无到有。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判断,逐渐还原犯罪事实,找到嫌疑人,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王爱平说。
就在王爱平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山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尾矿溃坝事故,造成276人死亡。事故发生后,检察机关介入,王爱平在一位老同事的带领下,到当地组织查办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
在两个月的办案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被人跟踪、收到恐吓信威胁等危险,也经历了金钱美女、糖衣炮弹等诱惑。“当时来回北京的飞机上一直有人跟着我们,离了二三十米,后来找了朋友来接才把他甩掉。”王爱平回忆,当地的矿主还扬言要用炸药炸掉办案点,还有些人不停送各种礼品。王爱平和同事与地方保护势力斗智斗勇,始终坚持严格执法,最终立案查处31名犯罪嫌疑人。处理结果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
外人眼中惊心动魄的“历险”经历,在王爱平看来只是本职工作,“其实我们就是一线办案人员,就要在办案过程中注重证据,做到客观公正,不徇私,不隐瞒,有什么情况及时反映,抵制住诱惑。”
毕业于公安大学的王爱平,身上拥有侦查员特有的果敢与胆识。到山西晋中市人民检察院下派锻炼时,王爱平曾参与调查一起某县法官涉嫌民事枉法裁判案件。在案件初查阶段,为避免打草惊蛇,他将自己伪装成与案件有关的保险公司小职员,利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深入法院及其他部门,了解情况,搜集信息,为案件最终突破做出了贡献。
“当时也没有想得那么深,就是觉得如果以检察院干警的身份介入,肯定会引起犯罪嫌疑人的警觉。”王爱平说,“后来我就说自己是省里下来的保险公司职员,要了解起诉案情。当时看了案件的报告,还有一些当事人的笔录,主要是找线索。”
近3年来,王爱平参与了10余个线索和案件的办理工作,多次赴海南、广东、内蒙古等地调查取证,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王爱平是今年年初开始攻读侦查学博士学位的。之所以会选择这个“人丁稀少”的专业,王爱平很谦虚,“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主要是传统的侦查知识。但是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化侦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我在工作中也发现了这个趋势,想回学校再充充电。”
“80后”王爱平喜欢运动,和朋友一起踢足球、打乒乓球或者游泳都是他周末常做的事,如果要说跟别的年轻人有什么不一样,那估计就是骨子里的“侦查员思维”。
有一次,王爱平在地铁上看见一名男子猥亵女孩。他先用手机拍下了证据,随后才和受害人一起,把那人扭送到了地铁派出所。“我自己是搞侦查的,知道司法机关讲究证据。尤其是轻微型的案件,不取证的话很难处理。如果嫌疑人矢口否认,很可能就会逃脱法律制裁。”王爱平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先拍照取证,也正是因为有证据,那名“地铁色狼”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王爱平总说自己“很平凡、很普通”,既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也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生死考验。“我只是在投入地追求自己的检察官梦想。”他说。
本报记者 李丽 实习生 陈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