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中关村:多措并举铸造“人才旗舰”

实习生 邹春霞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5日   02 版)

    科教资源吸引人才

    早在10多年前,中关村就是海外人才归国的首选地。

    如今声名鹊起的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韩庚辰,当年回国的第一站就在中关村。当时国家的政策支持、平台扶持刚刚起步,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他们从中关村起步。

    这批人成为海归人才在中关村的拓荒者。

    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博士看来,中关村得天独厚的科教智力资源,是早期吸引海归人才的关键。“高端人才创业一定要找科教资源丰富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有人才、有技术,才能够有所作为。”

    数据显示,中关村汇集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40多所高等院校,中关村核心区有国家及北京市级科研院所206家,中关村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谓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

    每年,从中关村走出的海外留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中关村的大学培养了无数留学生,就单一地区而言,中关村的高水平留学生绝对是最多的。”夏颖奇说,仅以北大、清华为例,美国《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这些人如果学成后想回国创业,一定想回中关村。”

    中关村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的优势。陈杰,在哈尔滨读大学,2001年回国,他选择了中关村,“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人心中,北京有不同的意义,他们想到回国,可能最先想到回北京,在北京,中关村又成了首选。”

    人性化服务留住人才

    走进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73号裕惠大厦C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铜牌,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中关村创新平台及其下设的8个具体办事机构的名称。这里是中关村创新平台的集中办公地点,中央部委的37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参与平台工作,来自北京市31个相关部门的174名派驻人员每天在这里办公。

    创新平台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简化审批程序,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此举首次打破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传统格局,创立了新的工作方式。一个显而易见的细节就是,一张“快办单”使海归人才注册企业的时间从两个月缩短到3个工作日。

    在陈杰博士看来,“任何行业要做成一个产业,首先要有人,必须要有一帮能够做事情的人,没有人任何事情都做不好。人来了,你要能让他长期待下去,能够安心地做一些事情。这些要是能解决了,肯定能做成一些事情。”

    这样的理念为中关村管委会深刻践行——吸引人才只是开始,留住人才才是关键。全方位为人才考虑、用心做好服务,才能让人才留下来。

    早在1997年,中关村就开始探索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工作,目前已有留创园33家,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科技园55家,各类创业孵化器100多家,孵化总面积320万平方米,可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硬件服务。

    近10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有两家海归企业成立、20名海归人才到访。中关村吸引了以韩庚辰、严望佳等为代表的超过1.5万名的硕士和博士,占全国海归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通过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孵化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拥有奥瑞金种业、启明星辰等6000多家海归人才创办的高科技企业。

    为给海归人才创建一个具有较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创业环境和成长环境,中关村努力做到四个“特”:充分发挥海归人才特长,紧密结合海归人才特点,突出中关村“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创新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扶持政策。

    通过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中关村采取多项措施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海归人才创业环境。其中包括制定《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完善法治环境;开辟企业“绿色通道”、缩短企业注册时间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体系;扶持创业服务机构和孵化机构发展,建立高效务实创投孵化体系;建设“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在人才培训、储备、招聘、推介、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提供职业服务,建立留学人才职业发展服务体系。

    搭平台激活人才创新

    自2005年初创至今,中关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带领下,吸引了近30位海归科学家分别掌舵实验室,短短几年时间,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不断涌现,这块试验田已开始展现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姿态。

    在最新的工作计划中,中关村管委会准备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经验推广,谋划为海外人才创建“类海外环境”,使海外人才归国后更自如地开展工作,由此吸引更多国际高层次人才来中关村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为创建具有发展活力的科研学术环境,中关村已经总结和推广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体制机制。管委会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加快建设3至5个“生命所”型的科研机构,稳步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同时,中关村加快未来科技城建设,为中央企业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开展高端产业技术研发搭建平台;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打造高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区;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和金种子工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创业基地。

    越来越多的新平台不断激活人才创新。目前,中关村创新创业活跃,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自主创新更加活跃。2011年,中关村企业研发及科技活动经费总额超过750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9万件、1.2万件,同比增长约30%;新创制技术标准211项,其中国际标准两项,国家标准189项;全年全市及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90亿元,约占全国40%,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人才特区已经成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

    各类企业快速发展。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生产型和研发型科技企业近4000家;创业投资机构投资金额达378亿元;收入过亿元企业总数达1550家;上市公司总数达209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78家,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亿元;中关村企业全年实现总收入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实习生 邹春霞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15日 02 版

中关村:多措并举铸造“人才旗舰”
《中国日报》非洲版创刊
南通:90后消防员火海中救班长
海南:在产业链中建设乡镇“大团委”
反腐风暴劲刮 更待制度构建
叫我大师 我不敢当
为志愿者打造实践指导“方法论”
深圳海关帮扶企业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