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四川驻京团工委:

组织推广中传递家乡温暖

本报记者 陈凤莉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5日   03 版)

    编者按:

    作为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基层团建创新探索,驻外团组织建设试点和推动两年多来,已经成为共青团联系服务广大青年农民工、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组织载体。为反映这一领域工作的最新进展,本报从即日起推出《驻外团情》专栏,敬请关注。

    ----------------------------------------------------------------------

    来自四川自贡的打工妹管其梅尽管已经在北京打工三年多了,但几乎没有开口说过家乡话,直到她走进了“组织”。“都是老乡,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出去玩,觉得很亲切。”

    这个“组织”有时候会组织爬山或采摘,有时候会组织拓展训练,有时候会组织交友活动,有时候还会上门嘘寒问暖。在管其梅的印象里,这个“组织”简直就是家乡的代名词。

    管其梅口中的“组织”是团四川省委驻北京团工委。自2010年成立以来,四川驻京团工委已经成为在北京凝聚川籍青年的重要平台。“每个月都有活动,吸引川籍青年,并进而引导他们,服务他们。”四川驻京团工委书记何吉伦说。

    别看现在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团工委最初在京城“扎根”时可并不容易。

    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何吉伦就在自己的企业里专门拿出一间办公室挂上了团工委的牌子;没有工作人员,团四川省委就从家乡团组织派来挂职干部帮着一起做工作;开始不太熟悉如何设计活动载体,团北京市委的支持让他们走出迷茫期。

    而让四川驻京团工委副书记黄仕锋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段“市场推广”的日子。所谓市场推广其实也就是让更多川籍青年知道这个组织,并在川籍青年聚集的地方建立更多的团组织。“那时候没有多少人认可。”

    黄仕锋刚做团工委专职副书记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按着各种渠道去联系川籍的企业,而这也是团省委派到团工委的挂职干部们在挂职期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有时候通过四川商会,有时候就是在网上查阅相关的企业联系方式,然后打电话给人家。”

    电话打过去,常常会碰钉子。“我们没什么事为什么要建团组织啊?又没什么用,也没时间。”那时候团工委的负责人们没少听这样的话。

    “怎么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呢?”作为在京打拼多年的青年企业家,何吉伦虽然能够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到很多企业界的朋友,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团工委,他也一直在思索。

    最后他得出结论,“一定要先让他们咂摸出团工委的好,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真心想为家乡青年做点事。”

    于是,团工委开始组织各种活动。看电影、郊游、爬山……一场场活动应接不暇,每一次,团工委都会费心联系很多川籍青年参与。活动搞得多了,竟有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建立团组织。

    北京了一视觉国际文化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企业负责人李洪是四川人,在北京已经近10年了,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家乡人。李洪说,最初接触团工委时不过是因为“私交”,“跟黄仕锋很早就认识。”但真的要在自己的企业里建立团组织,他可并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团工委到底能干什么”。

    不过接触多了,李洪也慢慢悟出了一些道道:“团工委是联络青年的组织,我们远在北京,我觉得这是家乡在想着我们。”

    李洪特别喜欢参加团工委组织的那些活动。“不仅能认识更多家乡人,还能实现资源共享。”对他来说,这还是一个好平台。

    有一次活动,李洪认识了一个餐饮企业的家乡青年,二人在活动中一来二往地就熟了。这家餐饮企业需要拍一些片子做宣传画册,而李洪的企业恰好就是做这个的,几句话的工夫,这个单子就在两个老乡之间做成了。

    “要没有团工委联系那么多青年,我们以前根本就不认识,更谈不上还能有机会合作。”对于去参加活动的意外收获,李洪很是满意。经常参加团工委活动的川籍青年越来越多,李洪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广,经济界的、法律界的……这些人在不经意间也能给他帮助。

    李洪最喜欢的是户外拓展活动。团工委专门请了培训师,给年轻人做能力拓展。如今,李洪的公司也成立了团支部,没事的时候,李洪也会带着公司的年轻人搞点小活动,“前段时间我们还组织学习了十八大精神呢。”尽管这个年轻的团支书还不太熟悉该怎么为身边的家乡青年服务,但李洪觉得只要是“让他们觉得温暖”,什么形式并不重要。

    从今年年初开始参加团工委的活动,在石油企业打工的管其梅几乎每次都没有落下。从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她以前总会有一种孤独感。“总觉得自己是外来的,觉得自己跟周围的人有文化上的差异,害怕被别人排斥,不愿意走出去跟别人交往。”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管加入了团工委建立的QQ群。在群里,她看到了“组织”发布的各种信息,她也尝试着走出去,跟着团工委一起活动。

    今年开春时的草莓采摘是小管参加的第一个活动。“见到了好多老乡,说着家乡话,大家一起说说笑笑的。”来北京那么长时间,这是管其梅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那一次她不仅玩的开心,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如今没事的时候他们都会在电话或在网上聊几句,“也不觉得那么孤独了。”

    这一年,管其梅也成了团工委的“常客”。8月的几天里,她还参加了看家乡新变化的活动。“团工委组织我们回到家乡,看看这几年家乡都有什么变化。”当她以一个在外打工者的身份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发展,她觉得心里暖暖的。

    来自四川广元的刘小平也是团工委的忠实粉丝。虽然在北京繁华地段工作,却掩盖不了远离家乡的孤独。在团工委这个平台上,他有很多熟人。“哪怕在一起说说家乡话也是好的。”短短一年的时间,刘小平已经参加过多次团工委的活动了。

    不过对于团工委,刘小平还有更多的希冀。“希望增加一些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以后自己有创业机会的时候也可以多点知识。”

    而何吉伦对于团工委也有自己的规划.在不久的将来,除了推动团组织的建设,他还在考虑做更多服务家乡青年的事情。“比如为农民工子女开展志愿服务,比如关注打工青年们在家留守的子女等等”。

分享到:
组织推广中传递家乡温暖
东营有效推进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
图片新闻
团情微讯
近九成受伤工人遭遇“工伤拒赔”
报道总书记广东视察 自媒体走在了官媒前面
砍伤22名小学生的嫌疑人已被控制
警方确认海口市人大副主任坠楼系自杀
砸碎赌博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