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张黎姣)12月14日上午9点左右,“去斯德哥尔摩时遭遇大雪”的作家莫言一下飞机也看到北京白雪皑皑的景象,“喜欢雪”的他结束了近10天的瑞典之行,回到北京。
莫言一出现在机场,等候已久的记者和接机人员就拥上前,闪光灯一直“走”在他的前面。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开会,也不是记者采访,而是写作。”莫言这样说,但他抵京的第一件事,与写作无关,是接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媒体采访。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满载着友谊、热情而归。我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人员对于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作家的热情。”莫言刚坐定,就被追问起在瑞典时的感受。他对领奖的记忆还很深刻,但他笑称:“过一段时间是不是还这么深刻,我就不知道了。”
抵达北京后,莫言的时间还不属于自己,媒体采访与几个会议仍待处理,但他想“尽快回高密”,即使“人回不去,心也要回去”。
而对于自己撂下多日的笔杆子,他也希望能尽快拿起,并表示自己有很多写作计划。
“许多人说诺贝尔奖对作家来说是一个‘死亡之吻’,此后,作家很难再出好的作品。”莫言承认有许多作家获奖后就陷入繁琐的事务中,影响写作,但他希望自己尽量避免这样的结局。
诺贝尔文学奖似乎将莫言捧上“神坛”,但对于“大师”一词,他十分警惕:“永远不敢称大师,大师有其内在含义,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叫我大师暗含着一种讽刺的意味。因为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
在记者会现场,有人再度问起:你幸福吗?莫言这样回答:“幸福很难定位,但经过了近10天劳累的活动后,回到北京,起码很轻松。”莫言认为,自己当下的状态,用“风尘仆仆”形容再精准不过,舟车劳顿的他用不断道谢的方式结束了简短的采访。莫言迫不及待要回家,他的妻子也想赶紧回家抱外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