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激励我成长

王群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6日   02 版)

    2011年4月,我参加了首届“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活动,很荣幸当选“银牌读者”,至今还记得收到镌刻自己姓名银盘的那一瞬间的惊讶与惊喜、激动和感动。

    回顾18年军旅生涯,我是在中青报的不断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入伍伊始,因喜爱文学与写作,发表过几篇“豆腐块”,被选为部队报道员,之后“半路出家”的我搞新闻却是屡屡碰壁,连续写了100多篇新闻稿件,但一篇也没能变成铅字。就在我急于证明自己的时候,有幸与中青报结识。那时我发现中青报军礼版上的文章与我自己的军营感悟非常“对口”,于是我就以军礼版为突破口发起了“进攻”。3个多月的时间,我投了30多篇稿件,虽未见发表,但我却得到了时任编辑冯春梅老师的鼓励。在冯老师指导下,我的《最后一个军礼》三易其稿,终于见诸报端。捧着当天的《中国青年报》,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是我在中青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给了我坚持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后来,我又写了多篇稿件,《我是方队第一兵》、《蓝盔日记》等见诸报端,也因而结识了更多编辑老师,虽未曾谋面,但他们的指导和帮助都无形中鼓励和支持我在新闻报道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更要感谢中青报的是,以报为“媒”,我与妻子相识相知,组成了“革命型”双军人家庭。

    今年3月,在参加《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举办的读者“圆梦”行动之“做一日中青报人”活动中,我有幸参观中青报报史长廊,在印刷厂参观先进设备,在新媒体发展中心、中青在线等新兴媒体平台感受中青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方向,和编辑老师面对面交流,体验中青报人的生活等。中青报作为“主人”,让我从细节上感受到中青报人与众不同的温度和“读者就是上帝”的认知,体会到中青报人的勇气、担当和责任。“走出去”采访,“请进来”交流、“坐下来”交谈,汲取读者建议,倾听读者呼声,让我感悟到一个中央级媒体拥有如此多读者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崇拜她、信任她、喜欢她的原因。

    屈指算来,入伍18年,我和中青报结缘18年,中青报见证了我的成长。和中青报之间的每一件往事都历历在目,很真切、很实在。中青报作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时时激励我,步步鞭策我,让我从军的脚步更坚定、更扎实。

    (作者系总参谋部61135部队宣传干事,本报第一届银牌读者)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正在进行中,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查看。

分享到:
“千人”集聚托起中关村未来新高度
《中国青年报》激励我成长
山东消防铁军中队创建工作在全国推广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安徽省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委员座谈会召开
国开行助力河南青年创业
推动企业团组织建设
“金葵花”温暖包为贫困儿童送温暖
辽宁举行青创赛成果转化签约会
胡锦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致慰问电
团云南省委借微博大赛弘扬“云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