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广播,看电视,上网,但作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我更爱读报。版面上那些隽永的文字是我汲取养分的源泉,与我最有缘分的报纸当属《中国青年报》。
在中青报上,我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能引发共鸣、启迪思维、触动心灵,让我远离喧嚣,感觉充实坦荡,感受到社会前进的脚步。
我成为《中国青年报》的铁杆儿粉丝,还要从1987年12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头版文章《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说起。细读这篇为青年人才成长呼吁的文章,其人道主义的热忱,点面结合、叙论结合的报道方式一下子吸引了我,其充满激情、义无反顾的担当对当时连什么是“MBA”都不知晓的我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我认真地读了多遍,用心体会着文章中描述的种种情境和被访者的复杂心理、曲折经历,不由得让我深深思考。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这份报纸,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今天。阅读中青报,总会有太多的感动和慰藉、太多的思考和收获。学生、农民、工薪阶层等,中青报都以特有的视角给予深度关注,她的视线、她的镜头、她的笔锋触及的是整个社会,给予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报道,给公众特定时空条件下正确的导向。
《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吧》的呐喊、《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质疑、“三色报道”的发人深省,让我真切感受到公共条件的改善与个体的某些不相一致;自然环境恶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诚信危机,让我忧心忡忡;苏明娟充满童稚和向往的大眼睛、“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善良坚强,让我在阅读中真实感受着真善美,体味生活中的正能量。这对我无论从事青年工作、新闻宣传工作,还是日常管理工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几十年过去了,我已年过半百,《中国青年报》仍旧充满着阳光朝气。感谢《中国青年报》,她带给我很多第一次,强烈地触动与震撼着我的内心,让我不仅感受到花开花落的幸福,也全身心地享受到真善美带来的感动,用更积极、阳光、责任、感恩的心和行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享受这种既能开心自己、又能幸福别人的幸福,感觉真好!
(作者系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段长、曾任兰州铁路局宣传部长)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正在进行中,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查看。
杨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