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举世瞩目的伦敦奥运会上,夺得羽毛球男单冠军的林丹和女单冠军的李雪芮,同出自一个单位——南京军区政治部体育训练中心羽毛球队。
其实,从这里登上世界羽坛冠军领奖台的,远不止一个林丹。羽毛球队总教练高路江介绍,自1992年建队以来,这里先后培养出林丹、赵婷婷、汪鑫、蒋燕皎、潘攀、何汉斌、李雪芮7位世界冠军,20年来,队员们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夺得202个冠军,业内同行称赞这里为“冠军摇篮”。
如今,队里明星云集,可建队起初,教练们为挖来人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他们与深圳市南山区体育局、南京市下关区羽毛球运动学校建立后备人才培育基地,这些基地先后输送来数十名优秀苗子。他们还与福建、江西、湖南等体育大省合作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纳了何汉斌、李雪芮、秦金晶等18名优秀球员,他们大多都在国际羽坛“镌刻”下自己的名字。
为了在与强手对抗中锻炼队伍,球队大胆提出申请建立国家训练基地的想法,1998年国家队在军区羽毛球队设立首家“中国羽毛球协会训练基地”。国家队来队集训期间,云集了全国顶尖的青年队高手,球队尽可能多地把队里有潜力的队员送上与高手过招的平台。世界冠军赵婷婷、汪鑫等队员,都是在与国青队的共同集训中提高技艺、打出名气的。
多年来,球队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国内羽毛球界普遍认为运动员不宜在15岁前确立个人打法,但球队教练组却反其道而行之,根据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特点、性格脾气等因素,及早设计适合每个队员的技战法,避免走弯路。
蒋燕皎是羽毛球队在1998年全国少年赛上发现的,由于她身材矮小,背有点驼,没有被其他球队看好,但南京军区羽毛球队独具慧眼,看中了她的干练沉稳。
第十届全运会上,蒋燕皎在决赛中与世界冠军龚睿娜相遇,她不急不躁、沉着应对,一举夺得女单金牌。
近几年,南京军区羽毛球队名气越来越大,国内外不少同行前来“取经”,他们深入球队后发现,球队的“真经”很简单:一个技术动作练习,由常规的10至15分钟增加到30至40分钟;网前小球处理,正常练300个左右,他们增加到1000个;队员平均每天跑动近10公里,挥拍近万次,常常累得筷子都拿不起来。难怪他们都笑谈:“酸痛和苦累是最深刻的记忆,胶布和绷带是最亲密的伙伴!”
人们清晰地记得,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夺冠后的林丹又一次面向观众行出标准的军礼,激发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到八一就要争当第一,穿军装就要为国争光!”这是南京军区羽毛球队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文化氛围。
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也是当今羽坛的顶尖高手,技战术水平和林丹难分上下。2011年8月,两人第一次在世锦赛的舞台上演绎冠军“争霸赛”,当李宗伟在决胜局以22比21赢得首局胜利后,林丹第二局则以21比14扳回一局。
决胜局惊心动魄,当李宗伟以20-19暂时领先时,林丹毫不气馁,头顶突击得分,将分数追成20平。林丹遇强则强,努力拼杀,最终以23-21拿下决胜局,赢得冠军。
林丹是羽毛球队所有运动员的一个缩影。如今,祖国荣誉高于一切、是军人就要勇争第一,已深深融入每名队员的血液和灵魂。
2002年年初,球队赴澳门参加公开赛,为克服晕车晕船,队员黄琴途中服用了一些晕车药,意外发生药物过敏,双脚肿胀起来,她坚持参加了女单、混双两个项目的比赛,右脚已经肿得像馒头。
由于两名队友已经会师女单决赛,主教练劝黄琴不要坚持了,但午饭时有人说了一句无心之话:“如果能将三面国旗同时升起,那就更好了”。黄琴当即决定,要拼下第三名。
她咬着牙拿下了比赛,打完后被人用担架抬下了场。但看到三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黄琴感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