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学者·声音

理解中国政治:从关键词入手

田心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24日   02 版)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是怎样演变的?如果从政治话语的转变来观察现实的政治进程,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情形?获得哪些启示?

    近日,围绕一部政治学新作《理解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政治学界的知名学者共聚清华大学近春园,客观分析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严肃地对中国故事进行理论抽象,努力探索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

    理解中国政治:为何从关键词入手    

    “我到北京来,经常坐的车就是高铁或动车组,大家都知道,动车组的名字,叫‘和谐号’。我想,如果是30年前,中国有了动车组,没准儿就会给起一个‘战斗号’的名字。”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的一席话引来与会者会意的笑声。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在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对现实政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为,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前提,思想的解放是进步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新观念战胜旧观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俞可平举例说,在政治领域,改革开放前,最流行的概念是“革命”、“反革命”、“阶级斗争”;而今天最流行的政治术语是“改革”、“创新”、“民主”、“人权”……而在这些概念变化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现实政治的变迁。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凯风发展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则说,能不能在未来10年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冷静地、清晰地、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包括其中的各种要素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抓住其中一些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具体要素来进行深入分析,为国家改革顺利发展、为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理论上和学术上的贡献,是政治学者的责任。

    中国政治研究:发生怎样的变化    

    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指出,近十几年来,中国政治研究存在三大重要转变:其一,从“激扬文字”转变为“小心取证”,政治学科逐渐转向政治科学;其二,从“提意见”转变为“上理论”,开始尝试为政治学科的理论体系贡献力量;其三,政治学科内部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这些转变表明中国政治学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呈现出同步发展的趋势。

    朱光磊教授进而表示,要提升政治学的学科品位,就必须以规范的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来引导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政治》以“理解中国”为主题,运用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用“学科”通用的、可接受的论证方法阐述中国独有的现象与问题,展现了中国政治研究学者的自信与开放,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换一种思维方式让他人来“融入”我们,这有利于推动国内外人士深入、全面、多层次地理解中国政治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从而能够推动中国政治和中国政治科学的长远发展。

    中国政治研究:未来向何处去

    相对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人们普遍对当下中国政治学研究现状不甚满意。那么,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和发展路在何方?到底如何向前推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教授直言:中国政治学30年里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比如,1980年代,他刚回国的时候看到的研究成果,在政治学里引用最多的全是教科书,所以在那个阶段,整个政治学的研究是教科书水平。到1990年代以后,有进步了,引注最高的,确实有很多中文书和翻译过来的外文书,但是去看引注的内容,他评价为“语录式引用”——就是搞不太清楚它的含义,只是摘录下来。到了2010年的时候,有一批学者认识到,中国政治发展那么快,遇到那么多问题,但是自己的知识离现实很远,总是看不清。

    徐湘林强调,我们用什么概念能更好地解读中国政治模式?还是延续西方的民主、集权概念?在对西方政治学观察的同时,我们本土能不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概念?!

    对此,曾提出“走出理论试验场,构筑本土政治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文明共同体,走到今天,它不再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的试验场,它的历史、它的文明、这样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路应该有自己理论上的贡献。”

    “在中国这样一种环境下,恐怕又很难有一些现成的东西供我们去模仿。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国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要学习国外的经验,还要充分地依据今天中国的现实和未来中国的目标,这同时也是一件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谢维和教授如是说。

分享到: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新”
理解中国政治:从关键词入手
埃及民主之路的漫漫征途
有效规制权力是反腐的核心
改革的难与易
从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