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零点,福建省漳平市芦芝乡涵梅村大雨磅礴。53岁的李长木熟练地穿上橘黄色的雨衣和雨靴,背上5公斤重的工具包,拿着对讲机和手电筒,开始沿着铁路进行巡查,查看两边山体的变化情况。
“一旦有险情发生,我会马上通知前方车站和机车司机,将列车拦停在灾害地点之外,避免事故发生。”李长木说。
李长木是南昌铁路局龙岩工务段漳平路桥车间漳泉线K7公里一级防洪看守点的看守工,他负责的范围是漳泉线K7公里+600到K8公里+100处。仅500米的路段,李长木已经反复走了整整11年。
巡查往返一趟25分钟,在看守点小憩5分钟后继续巡查。从12月1日凌晨到上午8时,李长木在这个路段来回巡查了32遍,共计16公里。一夜无事,他总算松了一口气,抹去额头的汗水和雨水,放心地在记录表上填上“安全”两字。
从漳平市梅水坑路段下车,沿着羊肠小道走上山坡,一座26平方米砖土结构的民房就建在漳泉线的旁边。一张叠放着红色厚被子的木床、一个防洪工具包、一只手电筒、几盒蚊香、若干蜡烛,这些便是李长木在看守点的全部家当。
“根据地形地貌所构成的危险程度进行划分,我们在最危险的路段设置一级看守点,整条漳龙线只有3个这样的一级看守点。”漳平路桥车间党支部书记林云介绍说,这一带都是随时可能发生险情的易滑坡山体,特别是连续暴雨天气,泥石流和山体开裂现象多发,所以看守工作异常重要。
2001年,在家务农的李长木得知梅水坑路段在招铁路看守工后便报了名。很快,身强体壮的他被录用了。除了要忍受值守时的孤独,还要适应偏僻深山的恶劣环境。“那时一个人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没有自来水,只能上山打水;没有电,到晚上就用蜡烛和手电筒照明。”李长木回忆说。
看守点每天有3名看守工保持着1人1班、每班8小时的运转节奏。“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下午4点到第二天零点,零点再到早上8点,”李长木已经习惯了昼夜轮转的工作方式。
李长木说他刚上岗时月工资只有600元,现在加到了1500元。由于工资不高,工作枯燥,生活条件艰苦,有些人干了一段时间便离开了,李长木已先后换了8位搭档。
“这种活儿总得有人干!”当家人劝说他回家务农干点儿“轻松活儿”时,李长木选择了坚守。
李长木的家离看守点5公里左右,平时他都是沿着铁路步行回家。由于职业习惯,他总是一边走一边巡查。去年7月的一天傍晚,刚上完中班回家的李长木走到一个隧道中间,突然发现断轨——夹板已经明显变形折成两块,好几枚螺丝松散脱落。
李长木当即与养路工区工长联系。挂完电话,他就守在那里,等4位养路工完成抢修后才离开。“这个路段虽然不属于我的巡查范围,但是看到险情,我还得管。否则我不安心啊!”李长木说。
由于岗位特殊,加之人手不足,李长木从没有节假日,即使在春节也要看守铁轨。11年里,李长木只在父亲去世时请过两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