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三届民生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葛剑平指出,在国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步迈进的进程中,如何回应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财富分配、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不断升级的民生诉求,事实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再加上利益格局失衡和传统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决定了未来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葛剑平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国计与民生不可分割,改善民生应当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现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全面、理性地应对国家发展进程中民生诉求的持续升级,它必然要涉及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要求重塑新时期的相关制度体系,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民生为重、民生优先的时代序幕已经开启,伴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社保体系完善、就业质量提升、教育公平促进等一整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可以预期人民生活水平会持续得到提高,公平正义共享作为时代主流价值取向必将融入到相关制度安排中。”郑功成表示。
不少其他领域学者亦从自身角度探讨了“民生”话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表示,“改善民生并非简单取决于政府投入资金大小或地方发达程度,关键是让百姓感到进步和诚意。”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制度建设,但尊重民生则是一种价值观,二者目的相同,即为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性。“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逐年递增,但为什么民众消费能力不强?这说明必须加大公共消费的投入,这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一系列民生领域的投入。经济发展注重效率,但社会全面发展更注重平等。加大公共消费有助于扩大社会平等。”
刘尚希说:“近年来,我国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百姓享受到了实惠。但由于我国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起点较低,因此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民生建设、公共消费的比例。”他认为,从经济循环的起点来看,公共消费对消费公平、能力公平具有重大影响。在公共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个体间的能力差距会在经济循环中不断放大。如果这点不能改变,社会公平难以实现。
刘尚希认为,对老百姓而言,政府加大公共消费不仅是个体短期收益的问题,长期来看能够带动市场经济,扩大内需,反哺经济发展。“政府支出,除了投资建设和自身运营成本,都应属于公共消费范畴。近年来,政府的社会性支出逐渐增高,这有助于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差距,亦是民生为重的体现。”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如果不以公共消费的途径化解,那么这种差距只会随着代际而扩大,甚至形成固化,不利于社会发展。”他说,“改善民生应少说多做,做好预期管理,要让公众有公平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