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1月0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是什么导致欧债危机久拖未决

岁首五问“欧债危机”

——专访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

实习生 陈婧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07日   04 版)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室主任陈新

    2012年12月13日,欧盟各国领导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峰会。在那次峰会上,欧盟财长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决定把欧洲许多银行划入统一监管。欧元集团当天也正式同意对希腊发放新一笔援助。CFP供图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2013年的曙光已照亮大地,但债务危机的阴云却未随着新年的到来在欧洲大陆消散。如果要谈论新一年的世界经济走势,“欧债危机”仍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即便是不懂枯燥、深奥经济数据的人,也不禁会发问:“欧债危机”为什么久拖不决?究竟能不能得到解决?怎样解决?2013的年情况是否会有好转?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研究员。

    危机为什么久拖不决?

    欧元区治理结构有五大“原罪”

    欧洲的总体债务水平小于美国和日本,为什么债务危机会在欧洲爆发?

    在欧洲,首先爆出债务危机的是冰岛、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但经济规模只占欧元区3%的希腊,却引发整个欧洲大陆危机的“蝴蝶效应”,并持续数年,甚至拖累了整个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这是为什么?陈新认为,主要是因为希腊是欧元区国家,而欧元区治理结构的五大缺陷,则是欧债危机久拖不决的原因。

    缺陷之一:欧元区国家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无统一的财政政策。

    由于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在希腊发生危机时,希腊无法单独通过货币贬值来解决问题,财政刺激政策也无法继续实施,所以只能紧缩财政。

    缺陷之二:欧元区“救助机制”缺位。

    当希腊出现问题之时,没有一个机制可以提供紧急救助,“火烧起来了,却没有人可以出来马上灭火”。2009年10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但直到次年5月,欧元区才决定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紧急援助,但这一举措当时并未在市场上产生应有的效果。紧接着,欧盟27国财长又达成一项规模更大、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但局势仍然没得到控制,反而不断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等国。

    这些救助机制都是在匆忙之间出台的。从危机国申请救助到筹集资金,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周期,等救助措施出台,“只剩下一片狼藉”。因此,这些紧急救助机制起不到“消防队”的作用,只能具有“灾后重建”的功能。欧元区最初制度设计的弊端暴露无遗。

    缺陷之三:欧洲央行没有“最后贷款人”的身份。

    “最后贷款人”,是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由中央银行充当。通俗地说,就是在情况危急时,央行可以通过无限量发行货币或者购买债券等方式来“兜底”。无论美联储、日本央行还是中国央行,都有这个职能。但是,欧洲央行的章程中明确规定不能购买成员国的政府债券,所以不具备“兜底”功能,当危机出现时,就会出现“谁来埋单”的问题。

    缺陷之四:欧元区缺乏核心领导机制。

    基辛格有句名言:“如果我要与欧洲通话,我该找谁?”在处理欧元区的问题时,这个困惑同样存在。

    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盟峰会等,是欧盟常设的机构与机制,但这些都是针对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的。虽然在欧委会框架内设有17国的央行和财长会议,但这只是部长级的会议,并没有上升到政府首脑层面。在欧债危机爆发后,虽然欧盟频繁开会,但27国的首脑坐在一起讨论17国的问题,整体决策机制效率低是必然的结果。

    缺陷之五:欧盟法与成员国法律不完全兼容。

    欧盟法作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和统一的法律体系,对其成员国具有直接适用和优先于成员国国内法适用的效力。但欧盟法如何进入成员国法律体系,还要部分取决于各国的情况。对于一些国家而言,需要经过国内立法机关转化才能成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因此,法律上的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危机的快速解决。

    危机解决进展如何?

    “窟窿”正一个个被堵上

    上述五大缺陷,既是欧债危机解决的主要阻力之所在,也是危机解决的关键之所在。欧盟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也在不断地弥补这些缺陷。

    “救助机制”缺位问题——

    2012年1月,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新方案EFSF2.0启动。2.0版的EFSF授权,当成员国发生危机时,EFSF可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债券,这就起到了“救火”的功能。2012年10月8日,欧元区永久性救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SM)正式生效,预计将在2013年年中之前取代EFSF这一临时性救助基金。从没有救助机制到有救助机制,并最终出台永久性的救助机制,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后贷款人”缺位问题——

    2012年9月,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如约祭出救市新计划:直接货币交易(OMT)。OMT的核心目的在于配合ESM,在成员国向ESM申请救助时,欧洲央行可以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债券。OMT和ESM在政策上进行配套组合后,可以实际上共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因为,ESM虽然可以在一级和二级市场购买债券,但其能量有限,只有7000亿欧元的限额;OMT虽没有在一级市场购买债券的授权,但在二级市场上却能力无限。也就是说,“这会儿有人兜底了”。

    欧元区“核心领导机制”缺位问题——

    2012年6月,欧元区首脑会议终于诞生,从政治上机制上缓解了原来的混乱状态。

    “统一财政政策协调”、“法律兼容”问题——

    2012年3月,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25个欧盟成员国,在欧盟春季峰会上正式签署《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和治理公约》(又称“财政契约”),这份“契约”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它要求签约国将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有关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规定写入各国宪法,从宪法上约束政府“滥发债”的行为。这份被视为欧元区财政一体化里程碑的“契约”,标志着欧元区在财政统一协调的方向上又迈进了一步。

    陈新认为,“欧债危机”可以说是深化欧洲一体化的“倒逼”机制。虽然今后会不会出现新的“窟窿”还不知道,但至少,已经暴露出的“窟窿”现在正一个个被堵上。

    危机怎样才算解决?

    四项指标可做参照

    拿什么标准来衡量欧债危机是否得到解决?陈新认为,有四项指标可以作为参照。

    第一,要看危机国家能否重新回到资本市场上独立发债。所谓债务危机的实质,是指“债务滚动断裂”。一般情况下,政府的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但发生危机后,“新债”发不出去,就没有钱来还“旧债”,债务滚动就会发生断裂,由此形成债务危机。因此,能否回到资本市场上重新发债、自己保持资金滚动,是衡量情况是否好转的指标之一。 

    第二,要看赤字和债务水平是否回落。能否重新回到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赤字3%和债务60%的红线以内,是另一个衡量指标。目前,危机各国都在通过紧缩政策来降低赤字,债务的减少则可能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第三,要看经济增长率能否回升。

    第四,要看经济增长有无持续性。陈新认为,目前欧洲各国要想渡过难关,不仅要“节衣缩食”,更根本的还是要进行适应全球化形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营环境的调整,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013年欧洲经济态势如何?

    走势可能震荡 整体依然脆弱

    被称为“欧猪五国”的五个重债国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2013年会不会继续拖累欧洲的复苏? 陈新认为,“欧猪五国”情况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希腊是典型的因“寅吃卯粮”而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目前已陷入深度衰退,这个趋势不会马上扭转。目前希腊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利息占债务比重过大,即便债务本金得到部分减记,利息却仍在不断增长,因此债务总额还在不断变大。所以现在看来,希腊近几年可能难以“缓过来”。但从理论上说,在不脱离欧元的前提下,希腊再掀起巨大波澜的几率也相对较小。

    爱尔兰的危机,则是由于“政府救银行”导致的。爱尔兰的房地产泡沫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以后破灭,政府出资救银行,导致债务上升。但爱尔兰IT和化学制药等部门仍然具备竞争力,在这些部门重新焕发活力之后,可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陈新认为,爱尔兰的情况在几个重债国家中算是最好的一个,在三年期的国际救助到期后,爱尔兰应该可以重回资本市场,走出困境。

    葡萄牙经济属于“不温不火”的状况,经济不如爱尔兰有亮点,竞争力不那么强,但也不像希腊那样过度花钱。葡萄牙经济的复苏还需要过程。

    西班牙的危机也是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碎冲击了银行系统和地方债务。但由于西班牙本身是比较大的经济体,在资本市场相对稳定、发债成本维持在合理水平的情况下,如果自身经济能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回到发展实体经济的轨道上,还算是前景比较乐观的国家。另外,由于与南美的联系较密切,西班牙也有希望通过南美国家的增长为自身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意大利在危机发生之前就长期处于债务高位,且南北经济差异巨大。意大利北部属于欧洲核心工业区,是欧洲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北部的存在让意大利经济仍具备一定活力。但是,2013年意大利大选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资本市场的动荡。

    欧洲动荡之源在“欧猪五国”,但欧洲经济的“信心源泉”却在于德国。陈新认为,欧洲经济能否复苏,要看“动荡之源”能否稳得住,也要看“信心源泉”能否发力。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资本已在欧洲形成放射状的产业链,因此,2013年德国经济如果有所增长,会带动一批欧洲国家尤其是中东欧国家的发展。

    陈新认为,2013年“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较小,至少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上讲,各项措施正在不断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波澜会就此平息。2013年仍然会是比较“脆弱”的一年,欧洲的全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呈现“升升降降”的震荡趋势,整体局势可能到2014年才会更加明朗。

    成员国“退出”风险仍存吗?

    欧洲出路在于“一体化”而非“解体”

    希腊一度濒临退出欧盟的边缘,英国也屡次传出要对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公投的消息。2013年,欧盟是否仍然面临单个成员国退出的风险?欧洲一体化能否继续深化?

    对此,陈新认为,就目前而言,基本不存在单个成员退出的风险。因为,一旦有单个成员国退出,市场信心将受到重创,所以,欧洲人肯定会阻止英国或别国在危机仍在持续之时退出欧盟。

    陈新还指出,事实上,欧洲的出路在于进一步的“一体化”,而不是“解体”。首先,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欧洲只有“抱团”,深化现有机制,才能有更多的活力。其次,通过深入一体化进程,成员国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增长源泉。    

    目前欧洲一体化所面临的阻力,在于单个国家对其在一体化过程中付出与收益的衡量。比如英国,虽然它从一体化市场中受益,但从财政上看却是净支出国家。欧盟的预算7年一期,27个成员国对欧盟预算的贡献值都是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但成员国从欧盟预算中得到的净收益不尽相同。英国在欧盟预算开支的两大块——共同农业政策和欧盟结构基金中得到的收益都很有限。因此,英国萌生退意也可以理解。目前正在艰难商讨的欧盟2014年~2020年财政预算方案,将对英国的去留产生影响。

    去除英国这个个案,欧元区和欧盟的前景未必黯淡。目前有好消息不断传来。

    在危机仍在发酵之时,有的国家近期仍希望加入欧元区,如拉脱维亚等。爱沙尼亚则已在2011年加入了欧元区。

    “一体化”的建设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其指标就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制度建设有所进展。陈新认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应有之义,包括共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政策和政治机构上的统一,以及银行业联盟。在2012年12月的欧盟峰会上,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路线图,这为欧盟朝着欧洲银行联盟甚至财政联盟迈出了关键一步。

    普遍认为,这份“路线图”是一份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新蓝图。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实习生 陈婧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07日 04 版

美日印密集联动在缅甸抢夺影响力
岁首五问“欧债危机”
欧美政客战法越来越相似了
美科罗拉多州再发枪击案致4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