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杨帆,人们就会提起2011年8月12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幕式。那天,一袭白裙的她在深圳湾体育中心用一曲小提琴独奏《春天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她。
那天,她站在距离地面26米高、65度倾斜、360度旋转的“船帆”舞台上圆满完成了演奏,这个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2010级本科生似乎与“帆”有着不解之缘。只不过,杨帆的“风帆”注定了只为艺术扬起。
“小提琴对于我就像好朋友,我已经完全离不开它了。”杨帆说。
出生于辽宁丹东,美丽的鸭绿江畔,5岁时的杨帆,因一次偶然机遇得到了当地资深音乐人的垂青,被选去学习拉小提琴,这一拉便是16载。“当时一共选拔了30多名小朋友,坚持到今天的只有8个人。”杨帆说。没有哭闹,没有抱怨,少不更事的杨帆在父母的陪伴下开始了每周上课、每天练琴的日子,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牺牲掉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关上卧室房门,独自一人静静地练琴,是杨帆记忆里最深刻的童年画面。
寒来暑往,杨帆不间断地学琴、练琴、考级,直到六年级的暑假,她前往厦门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才艺大赛。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参加小提琴比赛,就意外获得了“希望奖”。从那时起,小提琴不再是一门特长,而成为了她心中的梦想,她渴望站上更大的舞台。
她就像一艘已经鼓起风帆的小船,义无反顾地向前。为了学得更精湛的琴艺,杨帆开始四处拜师学艺。
2008年8月杨帆在爸爸的陪伴下奔赴沈阳音乐学院上课每周一次。“每周六早晨,爸爸带着我赶到丹东站,乘坐8点10分的火车,11点40分到沈阳后,再乘坐公交车到沈阳音乐学院。下午1点上课,2点下课后,找个小饭馆吃顿饭,然后再返回沈阳站,乘坐下午4点50分的火车回丹东,赶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时隔多年,杨帆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一年后的秋季,杨帆拜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团长兼首席小提琴陈立新老师门下,借读北京市五十六中学,每周上一节小提琴课,每日坚持练琴。第一次离家的她,心中记着爸爸的叮咛:“付得起辛劳,受得了委屈,耐得住寂寞。”
历经了十余载的磨练,机遇终于敲门。2009年在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她先后获得西城区一等奖、北京市一等奖;2010年她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2011年她获得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春天的故事》小提琴独奏的表演资格。
对于杨帆而言,能参加大运会开幕式表演,站在世界性的舞台上演出,这无疑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艺术学院杨洁老师在彩排期间不断指导她,爸爸妈妈在电话那头一直鼓励她,同学们也开玩笑似地叮嘱她:“你可得好好表现啊,千万别给咱们丢人。”杨帆惟有用默默努力来回报这一切。
从7月16日飞抵深圳,到8月12日正式表演,近一个月里经历了50余次彩排,杨帆并没有因为机会来得幸运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白天到现场排练,凌晨返回入住的酒店,不仅从技法层面反复练习,还上网查找音乐背景资料,更对着镜子一次次地练习微笑……
“一首简单的曲子即使拉了上百遍也不觉得厌烦,反而越拉越喜欢。本来我很胆小的,但站在26米的高空舞台上也没觉得很害怕。”杨帆现在回想起一切,依旧感觉很奇妙,似乎是音乐给了她无形的力量。
大运会结束后,她主动提出要将所得奖金全部捐给中国人民大学。她说:“这次难得的机会是学校给予的。”
告别了大运会的喧嚣,杨帆仍像从前一样安静地回到校园,每天按部就班地往返于琴房、宿舍、教室之间。她的生活就像她的性格一样,娴静、踏实、简单。“我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好好练琴。”杨帆说,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教师是她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至今,在杨帆卧室里的床前依旧贴着一张海报,那是她曾经在沈阳音乐学院门口买下的,海报中有一位外国女演奏家拿着小提琴静静地坐在那儿。“我至今也不知道那位演奏家的名字,只觉着她的样子真的好美好美……
实习生 饶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