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欧洲经济:黯淡中有希望之光闪烁

本报驻欧盟记者 张兴慧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09日   04 版)

    2012年,欧洲经济的确很艰难。但回头看一下,人们却不难发现,经济学家的不少预言又失灵了。多了不说,最明显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希腊要退出欧元区;另一个是欧元区要解体。结果现在已经很清楚,希腊仍在欧元区呆着,欧元区继续活着。这样的事实,即使不是在扇经济学家的耳光,也着实让他们难堪。

    所幸,经济学家不是法官,说了的话随时可以修改。花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欧元的铁杆拥护者威廉姆·比特就轻易地将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从90%降到了60%。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也毫不吝啬,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一次上调6个档次,从“选择性违约”直接升至“B-”级。

    到了2013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经济学家依然对欧洲经济前景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有的说,希腊退出欧元区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有的说,复苏迹象仍不十分明朗,但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有的说,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有的用数字说,增长率在0.5%左右;还有的类比说,有可能滑向日本模式,即长达20年零增长……

    听了这些预测,大家仍是雾水一头。迷茫之中,不禁要问:经济学家难道就那么可信吗?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于是,经济学成了显学,经济学家似乎也成了点石成金的神。但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只是研究者们的业余爱好,因为,专门研究这门学科当时连饭钱都赚不到。

    即使到了上世纪60年代,也有人在质疑经济学的科学性。据说,在1968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很多人因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而表示反对,最后还是在瑞典知名学者冈纳·缪尔达尔(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极力保荐下才得以成功。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艾克纳主编了一本名为《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的书,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学的“伪科学性”提出了批驳。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学家事先不知道;2009年,希腊政府财政垮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学家事先还是不知道。至于世界经济何时复苏,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一个又一个预测,但都没有应验。

    2010年4月,金融大亨乔治·索罗斯召集一群经济学家汇聚一堂,成立“新经济思维研究所”。会上,这些经济学家扪心自问,检讨经济学的失败之处。他们一致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失效,近代宏观经济学无用。

    这就是说,目前仍未结束的世界经济危机证明,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是经济危机中的最大输家。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暂时忘掉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改变一下视角,或许能乐观地看到一些欧洲经济的希望之光。

    从逻辑上讲,事物好坏是一个转变过程。坏了一阵子,总有变好的那一天;好的时间长了,总有一天要变坏。经济周期也是如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这就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经济会无止境地不停增长,经济周期失效了。而这是大错特错的。增长了30年,目前的危机满打满算也不过5年,再等几年也没什么了不起。

    从历史上讲,欧洲有成功度过危机的经验。瑞典曾是欧洲福利国家的典范,从婴儿到坟墓,政府都包了。但到了1992年,瑞典主权债务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0%。于是,瑞典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银行系统瘫痪,失业率高达12%。但随后,瑞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财政紧缩、增税、放开电力和通讯部门、减少工资和福利等。两年后,瑞典经济恢复了活力,1994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直到今天,瑞典仍是欧盟中财政状况比较健康的成员国。

    现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甚至意大利和西班牙,它们的症状与当年的瑞典相差无几,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是,目前“患病”的欧盟国家,“病情”比当年的瑞典重得多,治疗时间长一些、疗程多一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美国前副财长罗杰·阿尔曼在《外交事务》(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仅从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他的乐观情绪:《西方的衰落与兴起——为什么美国和欧洲会从金融危机中成长得更强大》。阿尔曼的用词很考究,他把衰落放在兴起前面,显然是说金融危机给西方造成的衰落即将过去,之后的西方将比以前更强大。

    如果我们不喜欢阿尔曼使用的“西方至上的傲慢词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再用黯淡悲观的眼光看待欧洲经济前景,而应该用乐观的心态洞察那些正在熠熠闪亮的希望之光——

    首先,欧盟《财政契约》将在今年实施。它虽然不能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财政联盟,但却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成员国的挥霍无度。欧盟只有货币联盟,即17个成员国共同使用欧元,却没有共同预算即财政联盟。一般认为,这是造成希腊等国花钱无度从而导致债务危机的“结构性原因”。现在,《财政契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财政联盟的作用,遏制成员国的“过度预算”。

    第二、欧洲银行联盟有望形成,欧洲央行被授权监督欧元区大型私人银行,这些措施在欧盟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些举措有利于欧洲银行改革,最终建立透明高效的银行系统。

    第三、2012年的实践表明,希腊不想退出欧元区,其他国家也不能把它踢出欧元区。这样,欧盟国家只剩一条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分析家普遍认为,欧洲现在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原因之一是各个国家太自私,不肯互相帮助。今后,如果欧盟国家能采取团结的态度,经济危机就容易制服多了。

    第四、经过4年多的连续衰退,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劳动力成本已大幅下降,从而使企业产品价格的竞争力提高,对外出口正在逐步恢复。  

    最后,由于不断采取财政紧缩政策,许多成员国的政府债务已有所下降。据欧盟委员会统计,欧元区17个成员国的集体公共债务,已从2010年占GDP的6.2%下降到2011年的4.1%,2012年和2013年,这一比例还会下降。

    1月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葡萄牙对外交官发表演讲说,欧元区已经“度过了主权债务危机的最困难时期。2012年12月28日,德国财长朔伊布勒也说过几乎同样的话。

    1月4日,国际知名的市场调查研究机构Markit公布的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2012年12月为47.2,高于11月的46.5。该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森说:“调查至少带来一些信心,让人相信最糟时期已经过去,欧元区在2013年可重返成长。”

    既然谁的预测都不那么准确,何不相信今年会比去年好,明年会比今年强。怀揣希望总好过怀揣失望。

    本报布鲁塞尔1月8日电

分享到:
欧洲经济:黯淡中有希望之光闪烁
巴沙尔“和平倡议”遭拒 美俄开启“最后布局”
全新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