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1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打造汽车业的工程师文化

本报记者 马连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10日   T02 版)

    中国消费者报副总编辑李晓光和本报副总编辑毛浩为年度十大杰出青年技工颁奖

    “当时跟我一起回国工作的同行、同事有很多,他们都很优秀,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造诣比我深。但回国后多数都从事了行政工作,有的在大公司里当总裁,有的自己干起了公司,有的虽然仍然做技术,但也承担了大量行政工作。我个人觉得,中国汽车要发展,更需要技术人才,因此一直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2012年12月28日,在中国青年报主办的第五届“青年态度”绿色环保汽车调查结果发布会上,“年度工程师奖”获得者、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兼碰撞安全实验室总工程师赵会,这样描述自己回国搞自主研发的心路里程。

    早年留学美国、效力福特、2006年加入长安汽车的赵会有多重身份。他是汽车安全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副主任,是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被动安全分会副主任委员。他全面负责长安逸动的安全碰撞测试,将长安汽车带入五星安全碰撞的新时代。但他谦虚地说,2006年至今,我在自主研发领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点进步。

    赵会的例子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的发展轨迹。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汽车产业起步晚、技术积累匮乏,曾一度借助市场换技术,但换来的更多是管理方面的经验和部分资金,中方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几近于零。后来,自主车企意识到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招聘海归技术人才,长安、奇瑞、吉利、上汽、一汽等车企都出重金吸纳了大批海外专家。自主技术研发的步伐由此加快。

    然而,赵会的话也折射出技术人才在国内遭遇的尴尬。由于环境不重视技术人才、官本位思想、薪资待遇相对不高等原因,许多优秀的技术人或者在车企内闲置、或者不安于一辈子干技术的现状而转行,造成了技术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了自主研发的步伐。“我有个同事是搞车内噪音技术的,很优秀。回国后去了一家汽车国企,整天没事可做。”一位海归人才这样描述国内的就业环境。

    基层技术员工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更有待提高。在国内,报考汽修院校的学生多数是高考落榜者,近年来工资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突出。提起汽车维修,多数人会浮想起满身油污、干力气活的形象。

    百年汽车发展史证明,尊重技术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程师的文化氛围,是各大跨国车企发展壮大的根源。无论是奔驰创始人卡尔·本茨还是保时捷创始人斐迪南都有深厚的工程师背景,翻开各大外资车企掌门人的履历,几乎都能发现技术领域的工作经历。相反,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恰恰缺少这种文化,自主品牌或合资车企都把销售、市场、行政、管理等放在重要位置,技术人才则多数成了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国家将其车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技术人才在提高自主技术研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技术员工尤其是技术人才,提高其社会地位,形成全社会全行业尊重工程师的文化氛围,将是推动自主技术研发的必由之路。

    在此形势下,中国青年报第五届“青年态度”绿色环保汽车调查与时俱进,开行业之先,在评选中增加了“年度工程师”奖和“十大杰出青年技工”奖,借以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技术人才,共同打造工程师文化。最终,来自长安的赵会获得“年度工程师”奖,来自奇瑞、东风、上汽、长安等车企的10位优秀青年技工获得“十大杰出青年技工”奖。

    “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嘉奖,也是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厚爱与支持,更是对中国汽车技术人才的认可和鼓励。这是一个更大的责任,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在绿色环保领域做得更好。”赵会的获奖感言再一次显示出,培养工程师文化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马连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10日 T02 版

打造汽车业的工程师文化
榜单
第五届“青年态度”绿色环保汽车调查结果在京发布
颁奖词
环保语录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