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鑫,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大三学生,他和他的ADM团队开发出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导图制作工具——MindBoom,“种植”出一棵“智慧树”。这是棵“长”在维基百科数据库上的“树”。使用者只要轻松点击search搜索键,输入任意一个词,就会从维基百科数据库中搜索到相关信息,并在界面上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棵“智慧树”能够让人们和互联网一起“头脑风暴”,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海洋中,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施佳鑫告诉记者,他们利用的是HTML5所带来的新技术特性和用户体验,以思维导图为组织知识和创意的方式,引入Web2.0的理念,辅以自动数据采集和语言学分析等技术,实现在线的协同创新、知识获取及配套服务。这样的“智慧树”最终可能成为一项SaaS的云服务,提供在线的个人思维拓展、知识获取和演示。
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所需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很着急地在各种搜索引擎中找一条信息,例如在百度中输入“上海交通大学”几个字,结果查找到1,820,000篇相关新闻。在海量信息中一页一页翻看,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信息。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途径来帮我们将这些知识梳理、整合、转化为思维结构图?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ADM团队指导老师任锐介绍说,人们在搜索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多余的信息干扰。现在的WiKi、问答和论坛等知识来源的展示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感,人们难以获得知识的概要,也难以快速精确地定位到自己想获取的知识点。MindBoom “智慧树”嵌入了自动分析程序,将现有的Wiki、问答和论坛等知识来源的内容聚合、整理、转化为思维导图,加入到一个知识库中供用户检索,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现在开会、上课、团队作业,都喜欢‘头脑风暴’一下。”施佳鑫说,但单凭个人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并不能搜罗到完整而全面的有效信息并做详细记录。采用MindBoom组织和展示知识,能使知识具有层次感、条理性,可以让人既能对知识范围有一个总体把握,又能通过层次结构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今天,你爬过“树”吗?
每一个与互联网链接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棵“智慧树”。ADM团队还为MindBoom创作了有趣的广告词:“你在哪里?我在‘智慧树’上!”、“今天,你爬过‘树’吗?”
“之前也有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工具,但是都要自己手动录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麻烦,所以想自己设计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程序。”施佳鑫打开MindBoom的界面说,“我们最大的亮点就在Search上面。”
尝试过Mindmeister、SmartDraw等思维导图工具后,施佳鑫感到自己搜集整理好资料再做思维导图,远不如直接连接互联网来得快,因此,他们设计了Search搜索键,输入任意一个词,都会从维基百科这个数据库中搜索到相关信息,并在界面上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在思维导图每个节点的旁边还有一个悬浮内容栏,里面包含了抓取下来的笔记、相关的词条,甚至图片,可以触控的界面也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
相对于传统思维导图工具,这种线上操作、以互联网为数据库的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它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上,从79所高校近1700名学生及200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
谈到未来的应用,施佳鑫同学认为,目前MindBoom的数据来源仅限于维基百科,团队希望把百度、谷歌等纳入自己的数据库。同时,加快触屏版的设计和软件后续的开发,以满足不同系统的需求,从而让系统更美观、更便捷。
“我们的目标是让‘智慧树’走进大家的生活,让生活更智慧。”施佳鑫说。
创意成果源自“暑期大作业”
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副院长蒋建伟介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让学生在假期6周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程),通过对所学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这个创意很好,但很快就碰到了问题。蒋建伟说,“教师自拟的虚拟项目,往往很难达到真实工程的训练要求。”于是,蒋建伟找到了英特尔的工程师。工程师们把在企业中碰到的一些技术难题,或者无暇研究的工程创意,分解成一道道工程实践题目,以“暑期大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这样,同学们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学生工程师”。
当然,学生并不是单独“作战”,而是与企业人员协同“攻关”。在企业、学校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以企业实际项目产品为需求、按企业项目运行模式,完成暑期项目。几年来,英特尔、微软、腾讯、大众点评等多家企业每年在上海交大设立近40个项目。蒋建伟做了一个统计,企业、学院科研实验室设立的项目总数是学生团队数的1.5倍,超过90%的学生认为暑期大作业是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实践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