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网民列数2012年的“断头新闻”时,旧闻也在持续发酵:因女儿吃空饷而被免职的山西省静乐县县委书记杨存虎,两月后又改任忻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并主持工作。此消息一经披露,公众对此感到很生气,但后果却不严重。忻州官方30日作出的简短却底气十足的回应:“杨存虎的工作安排符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干部任职有关规定。”
忻州官方的回应一点都不让我感到意外,杨存虎任忻州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是经过“忻州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的,忻州敢于启用因媒体曝光而被免职的杨存虎,程序上肯定已经做足了功课。
但如此的“符合规定”却让人感觉堵得慌。一个公权私用安排自己女儿吃空饷的人,在被免职仅两个月的时间里,真的发自内心认识到错误了吗?谁能保证他不会把错误的习惯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一个地级市里,真的没有比刚刚犯了错误的杨存虎更适合环保局副局长职务的人选?这一连串的问题没有得到答疑解惑时,杨存虎“符合规定”地复出,怎能不让人心里发堵?
可以说,杨存虎是在制度划定的“笼子”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复活。在一些地方,官员们的人脉能量超出很多人的想像。我在一篇报道里曾曝光山西省翼城县一村支书非法占地建设小区并“一房多卖”引发群体性上访之事,报道刊发后,该县很多机构都高效运转起来为村支书“灭火”,土地局说是我们督查不严,政法委说是我们工作不到位,宣传部的官员还赶来向记者“汇报”情况,一个村支书尚且如此,何况县委书记们?
在杨存虎们“带病复出”的角力中,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官场的人情能量得到了顶格释放。与此对应的是,在人情的软化稀释下,制度的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当我们从情感出发苛责“杨存虎”们的时候,官方的回应是给你讲制度,称“符合规定”;当我们依据制度去举报或曝光某个干部时,官方又会给你讲情感,说什么“这个同志还是不错的”、“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之类貌似情深意切的话。总之,你质疑你的,我任用我的,官场和舆论时常相互对立,久而久之,彼此的不信任愈来愈深。
在我看来,诸如忻州官方针对杨存虎复出做出的“符合规定“的回应,更多是做给上级看的,而当初“给予杨存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杨存虎静乐县委书记职务”的决定,看起来只是应付舆论的权宜之计。
近些年杨存虎们复出的事儿层出不穷,公众对此已有麻木之感,甚至这样的事情是否还有新闻报道价值,都是个问题。这种氛围纵容了少数心存侥幸的干部铤而走险,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暗示是“没什么事儿,大不了受个警告处分,过段时间换个地方继续干”。如任由这种氛围蔓延,受伤害的不仅是公众舆论,更侵蚀了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