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四联五建”的宁波“大团委”模式,破解了该市乡镇团建的难题。截至今年1月底,全市89个乡镇创建乡镇直属团组织2657家,其中新建2510家,覆盖5.5万余名团员,影响带动青年20.1万人。
长期以来,乡镇农村共青团组织一直面临覆盖面窄、青年凝聚困难的局面。2012年10月,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在全国实施,团宁波市委以“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为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大片区、小社团、整体化”思路。
他们以“区域聚集”和“功能聚集”为纽带,通过区域网格、虚拟网络、涉农组织、社会经济组织、消费关系、工作项目、工作载体、工作阵地等各种建团途径,实现对镇区青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网络。
在“大团委”建设中,宁波团组织一方面针对镇区青年的“区域聚集”,采取块状管理、统揽建团等模式,集中在商业街区、工业园区、商场市场、农业建设园、居住社区开展建团;另一方面,针对镇区青年“功能聚集”,采用条状管理、分线建团模式,在行业组织、“两新”组织、区级职能部门在乡镇的直属机构以及镇(乡)政府在镇(乡)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七站八所”等,加大直属团组织的建设力度和覆盖范围。目前全市建立镇区直属团组织1800多家。
针对当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宁波团组织以服务凝聚、分类建团方式,围绕农村青年需求和兴趣爱好,加强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团力度和对农村青年自组织、兴趣组织的引导。如今,全市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全部建立团组织,在青年自组织和青年兴趣组织中建立团组织1000多家,网上直属团组织200多家。
与此同时,团宁波市委充分发挥乡镇“桥头堡”的统筹协调功能,推行区域共青团组织“区域联动、网络联建、项目联创、资源联享”的组团式服务,在基层网格中实现直属团组织和下属团组织之间的联动,并将社会组织、青年社团等引入其中,实现组织建设与活跃有机融合,以此激发农村团组织活力。
青年为本,以服务青年为基点。在“大团委”建设中,宁波团组织还通过开设“职能部门工作室”等,拓展团组织“社区青年社会事务代理”功能;建立青年建议机制、参与机制、评估机制;联合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包括青年自组织开展多样服务活动,畅通上下渠道,实现团组织和青年之间的“双向激活”。
目前,宁波在每个乡镇团委一年两万元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的同时,市、县两级还进一步整合社会资金向乡镇倾斜。据统计,2012年全市乡镇平均工作经费达到4.3万元。同时,各乡镇团委依托乡镇区域网格团建,整合直属团组织、基层团支部、团建联系点的阵地资源,使得青年中心、乡村青少年宫、志愿服务驿站、文体娱乐设施等利用率大幅提升。建团渠道的拓展,资源的整合利用,覆盖了“村外镇内”流动的农村青年,联系、凝聚青年的比率因此大幅提升。
“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变革和农村青年聚集特点提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在思路和方向上的重要突破。”团宁波市委书记鲍娴萍认为,推动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不仅仅是通过县乡团组织的努力,把基层团组织建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协调政策、经费、资源、项目支持基层的基础上,更好地团结、凝聚和服务农村青年,全面提升农村团组织活力,在帮助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