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能手、敬业幼师、职工代表……他们今日的表现已足以让曾经担忧不已的父母深以为傲。而翻开他们昨日的履历,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曾属于这样一个群体:未升学初中毕业生。
不在学,未就业,这一群体曾长期游离于社会管理体制之外,其中有人甚至步入歧途。
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从未远离团山东青岛市委的工作视野。从2007年初创“平度模式”,团青岛市委尝试创新源头管理、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倾力为其成长护航。2010年,团中央和中央综治委将青岛确定为“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城市”,其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使许多初中毕业未升学的闲散青少年从即将毕业之际就进入了为其量身打造的一条学校——培训——就业(创业)的‘无缝管道’,同时也为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效平台。”团青岛市委副书记殷世逸说。
“平度模式”初探:高犯罪率背后的隐忧
一次看似普通的调研成为“平度模式”创建的契机。
“作为拥有20多万名在校中小学生的县级市,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在全市青少年中的犯罪率竟一度高达80%”。2006年调研时这一数据带来的震撼,至今仍让团平度市委书记车永刚记忆犹新,“学校不再管、家庭管不了、社会管不好,这一群体的成长现状令人堪忧”。
一项名为“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工程在团平度市委的牵头下随即展开——联合综治、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劳动等部门,共同探索实施“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管理工程”。
在整个跟踪管理阶段,各部门分别发挥职能作用: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学生、家长见面会,实行原任班主任电话回访制度;公安机关利用日常走访进行管理,并建立走访档案,掌握青少年去向和思想状态,及时化解可能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苗头性问题;民政部门负责贫困家庭孩子的帮扶;劳动部门、团委定期组织培训和联络交流活动。
“平度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以就业创业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整合劳动培训资源,统筹岗前劳动技能培训,形成政府主导的多专业、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团青岛市委权益部部长曲科世介绍。
在政府干预的前提下,平度多部门共同开展专项调查摸底工作,根据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不同就业需求,分类提供信息、培训机会、资源服务和资金支持。对创业的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全面建立施行税费减免、小额贴息贷款、自谋职业扶持金、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扶持政策;还同用工企业开展合作,实施“订单式”培训服务。
古岘镇西六曲村青年陈侠清的创业路正得益于上述扶持政策。2009年,年仅22岁的陈侠清放弃了在外打工,决定返乡创业。在镇团委的帮助下,他不仅参加了镇里组织的设施农业栽培的技术培训,还了解了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政策,在急需周转资金之际,顺利从信用社拿到5万元贷款,事后他感慨:“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如今陈侠清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能手,年收入15万元,还带动村民共同发展设施大棚50余个。
5年来,平度参训未升学初中毕业生为3435人,参加培训率达80%,接受过培训的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新招工合格率达90%以上——这份成绩单顿显“平度模式”价值。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过程中,团青岛市委将该工作体系的内容进一步充实。
首先要面对的是找不到工作对象。曲科世坦言,这一度困扰着自身工作,此外,“之前对这一群体通常采纳的事后处理方式,极易导致对个体的渐变失察,对群体的态势失控”。团青岛市委由此积极探讨源头预防,紧抓初中毕业未升学青少年管理的起点。
每年3月至6月,教育部门即对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毕业意向摸底。中考结束后,对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进行分流,一是年满16周岁有就业意向的,二是不满16周岁有技能培训需求的,三是属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帮教的,教育、劳动、公安司法等部门适时介入,做到“三进入”,即进入管理视线,进入培训范围,进入帮教程序。
分类安置:重塑成长坐标
17岁的张志颖曾以为再也没有机会圆“幼师梦”了。一年前中考结束后,因几分之差与普通高中失之交臂的张志颖正面临着艰难抉择:父亲常年生病,家中一贫如洗,生活的艰难让她继续升学就读职业高中的梦想几近无望。她不得不选择放弃,决定找份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团青岛市委和职业高中老师了解到该情况后,向她讲解了国家对中职生的资助政策和低保家庭的优惠政策,不仅使她享受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还全免了学费、校服费,使张志颖重新点燃了“当一名幼儿教师”的梦想。
在平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考虑到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群体在成长中遇到不同的困难,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团青岛市委为此采取了分类安置服务工作。
对类似张志颖这样因贫失学的青少年,团组织协调民政和社会公益力量等进行帮助。通过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慈善救助活动,对其及时给予资助,帮助其继续学业。同时,联合民政部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学生家庭进行社会救助,或纳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团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继续学习,探索建立了“一会、一课、一例、一班”的多层复合教育机制。“一会”,即建立“未升学闲散青少年家长见面会”制度。“一课”,即团课。“一例”,即教子育女成才案例。“一班”,即思想道德专修班。
对没有入学愿望的青少年,团组织则与社区相衔接,落实管理责任,层层签订“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教育管理责任书”,以户籍管理为抓手,依托基层综治力量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做到将每个社区内的闲散青少年纳入工作视线、纳入管控范围、纳入帮教程序。对其中的“问题青少年”给予重点帮教,不断探索其正常回归社会的帮教模式。
平度同和街道杨晓龙初中毕业后闲散在家,交友不慎参与盗窃,因认罪态度好,又系初犯,公安司法部门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从轻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办案人员制定了具体的帮教措施,并帮助安排到当地某服装公司工作。就业后,杨晓龙重新树立做人信心,工作积极主动,目前已担任车间小组长,还被推选为职工代表。
对缺乏就业技能的青少年,团青岛市委则联合人社、教育等部门提供订单式培训,帮助实现就业。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专业、多门类、多形式的未升学毕业生教育培训体系的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对未获得劳动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结业证书的初中毕业生,劳动部门不纳入职业介绍范围,不向企业安排推荐,促使其继续学习,掌握谋生技能。
截至目前,全市2011年1115名未升学闲散青少年已经全部得到分类安置,其中139人继续升学,其余都参加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实现了就业。2008年~2010年年未就业的初中毕业闲散青少年1547人,已经有830人实现就业,437人分别参加了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其余200余人正接受积极的正面引导。
工作机制再造:多部门有效联动
在涉及闲散青少年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工作中,有一怪象长期难解——“沿袭传统的并行管理模式,多个部门对重点青少年管理都有责任,但职责分工、协作方式不明确,‘都管又管不了’。”曲科世说。
为此,团青岛市委抓住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群体产生的主要源头,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再造工作机制,着力从市和区(市)两个层面推动建立工作体系。
根据青岛市综治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团市委联合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源头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确定的职责分工,各部门明确职责,加强分工联动:
综治部门负责总体统筹协调闲散青少年源头管理工作,并列入综治工作考核;共青团组织做好协调,具体做好跟踪管理与服务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信息摸排,建立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减免费用的培训、就业和创业服务;公安机关根据教育部门的信息,对未升学闲散青少年进行分类建档,将其纳入帮教监管网络,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教工作;民政部门及时救助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面临辍学的学生。
“共青团组织把以前由多个部门分散负责、多头齐抓的工作串联起来,各个部门不再只是‘低头’看着自己眼前有限的职能来‘完成’工作,而是‘抬头’看着闲散青少年群体来‘设计’工作。”殷世逸对此深有感触道。
尽管成效显著,但团青岛市委仍不避讳目前存在的工作难点:对流动青少年还不能做到完全有效覆盖;基层缺乏专门的工作队伍。
按照规划,团青岛市委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思想意识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利用专业社工机构、基层综治队伍、群团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思想引导转化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作运行体系,发挥预防办的职能作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