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2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92.8%受访者希望能以轻松积极心态过春节

春节团聚受访者最怕被问的三大问题是收入、事业和婚姻

本报记者 孙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05日   07 版)

    漫画:朱慧卿

    又是一年春节到。这本是个其乐融融的节日,不少网友却在网上“唉声叹气”,回家得花一大笔开销不说,还得应付亲戚聚会时对感情、工作、生活的各种盘问,让很多人“备感压力”。近日,一张《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在网上流行。该表详细列举了春节期间亲戚的各种提问,引起不少网友共鸣,有网友还整理出了应对这些提问的详细“攻略”。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05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最怕亲戚问到和“收入财产”有关的问题,其次是“事业发展”(39.6%)。但51.5%的受访者对此还是表示了“理解”。92.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以一个“轻松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春”。

    62.6%的人最怕亲戚打探“收入财产” 

    今年过年,受访者最怕亲戚问起哪方面问题?调查中,62.6%的人最怕亲戚打探“收入财产”,39.6%的人最怕问到“事业发展”,30.1%的人最怕问到“感情婚姻状况”。接下来是“子女教育”(18.3%)和“身体健康”(10.2%)。

    小刘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编辑,她和男友的感情很好,“即便如此,过年时仍然要面对姑姨舅叔的各种问话。没男友的时候要给你介绍男友,有了之后又会问你什么时候结婚,定下日子了还会帮你把婚后人生计划都一步步安排好。我也插不上话,只能唯唯诺诺地附和着。”

    “我不反感亲友们的关心,他们爱问说明他们对我关心。但我也希望能表达下自己的想法,毕竟我们才是我们生活的主角。”小刘说。

    高雅慧今年24岁,她认为自己属于“典型被问话”人群,因为“我的男朋友不知道在忙什么,总之还没有找到我”。“我家亲戚还特别多,过年时都会问起我的感情生活,而且爱‘刨根问底’。问得多了我也会觉得烦,不愿意再和大家交流。”

    “我比较反感老家的亲戚问财产收入。”谢图功今年43岁,是浙江嘉兴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并非我想要保密,很多发问的人都有功利的心态,我如果实话实说,对方会觉得不舒服,我如果说得少了,对方又会看不起你。”谢图功觉得,过年一家人团聚,兄弟姐妹出于关心互相问寒问暖,才是最理想最轻松的氛围。

    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任宝菊副教授看来,走亲访友时,沟通情感互相问询也是正常的。事实上,有些话也只有在亲友面前才会说,而聊些与个人相关的话题才显得亲密,这是家人聚会的特征。“我30多岁结的婚,这中间的事情也都经历过,对现在年轻人的某些担心和惧怕都是理解的。但我觉得,在外闯荡的年轻人要内心强大,有自己的目标和主心骨。如果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且不断踏实前行,这些询问也就无所谓了。”

    51.5%的受访者对亲戚的“关心”表示理解  

    说到“如此关心”的原因,48.9%的人认为还是出于“传统习惯”,41.6%的人觉得是出于“攀比心理”,还有35.3%的人觉得是“关心和爱护”。接下来还有:“没有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26.7%),“爱操心”(18.1%),“这样显得关系亲近”(17.3%)等。

    调查中,51.5%的人对这种关心表示理解,但也有36.8%的人很纠结地“既能理解也不理解”。

    23岁的余江波在南昌服装行业打拼已有两个年头,虽然对即将面临的“盘问”感到有些为难,“但我都能理解,因为无论是出于关心,还是攀比,他们都是出自善意的。我的家人都生活在农村,他们有些保守,对我一年在外的经历也充满好奇。我其实很愿意分享。”

    任宝菊说:“遇到实在不想谈的问题,态度明确一些比较好,免得自己产生太多负面情绪。但被问的人也该想到,亲友见面本来就没有中心思想,无论问你什么,都不是核心问题,只是随便聊聊,不要看得太重。中国是‘人伦社会’,作为长辈会觉得如果不问一问,会显得不够关心你,非直系亲属间的发问甚至并不在意你的回答结果。”

    她希望,年轻人能够以积极心态过年。现在很多长辈心态也比较年轻、开放,也有自己的生活,多沟通就会增加更多理解。“过年我自己碰到后辈的时候,只会告诉他们要为善,当个好人,而不会随意发问。”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说,矛盾应该来源于一种“文化上的碰撞”。“空间上,是城市和老家农村之间;年龄上,是晚辈和长辈之间。”中国从农业社会过渡到现在,很多地方邻里乡亲还有很高的依存度,习惯彼此支持。但在城市里,很多人已经习惯独立,即便有圈子也不可能常来常往,要求有一定的个人空间。“我在国外的时候,看到有的小孩子很可爱想去摸和抱,会被朋友提醒制止。主要还是文化上的差异,这势必要求身处其中的人去积极调整心态。”

    在调查中,92.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以一个“轻松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年”。

    40.3%的受访者认为“积极沟通”才能“轻松过年”    

    对于“如何才能轻松过年”,调查中,40.3%的受访者认为要“以积极心态进行沟通”,37.7%的人表示要“看重自己的感受,不为其他所累”,32.0%的人表示“要注重表达自己想法,不再一味敷衍”,31.9%的人会“与亲友分享过去一年的感受和成就”,16.9%的人会“不接茬,赶紧闪”,13.8%的人会“借坡下驴,请关心者传经送宝”。

    小刘说:“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积极沟通。不仅要让众多真正关心我的人了解我的想法,理解我的做法,还要把大家的讨论内容引到更积极有趣的话题上,比如,我对我大哥的‘发家史’挺感兴趣,今年我就会怂恿大家聊聊这个。”

    孙时进认为,要促进沟通,首先要有“地位平等”的前提认识。“不能因为我是长辈就要求晚辈言听计从,全盘接受,也不能因为我身处弱势,就可以任意指摘。”这样才能真诚地去倾听和理解别人的心意,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还希望占据社会优势地位的一方能够表现出更多的让步和宽容。例如,接触社会新鲜事物较多的年轻人需要在沟通中,自我觉察,控制排解负面情绪,对长辈多些尊重,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如果长辈相对强势,就要充分理解年轻人的选择,减少他们的压力。双方都觉得自在了,自然就会放下戒备,开怀畅谈。“无论如何,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沟通。”

    “我相信在这种‘交流碰撞’中,最终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人会走向融合。能够应对好过年‘盘问’,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孙时进说。

分享到:
92.8%受访者希望能以轻松积极心态过春节
51.7%受访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工作
韩国政府能快速应对互联网引发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