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2月0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珠穆朗玛峰下的“潘德巴”

本报记者 庄庆鸿 实习生 陶旺波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08日   02 版)

    在世界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藏民们带着敬意,把一群人叫做“潘德巴”。

    他们不是喇嘛,不是政府干部。他们来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益组织——“潘德巴协会”。他们的工作区域是珠峰自然保护区的4个县,面积达到33000平方公里,居民有11万人。而专职的“潘德巴”只有4人。

    这个看似神秘的词,藏语中的含义是“为人们谋幸福的人”。

    珠峰脚下的石头羊圈

    “潘德巴”的领头人是个普通的藏族“80后”,他的名字叫次仁罗布。

    2012年8月28日,海拔高度5000多米的318国道,次仁罗布从白坝村出发,开车赶往梅木村。

    要问他去干什么,说出来让人“大跌眼镜”:考察羊圈。

    小小的羊圈,是“潘德巴”们的雄心。“你不要小看这个羊圈,这是我们给藏族村民的一项重要福利。”

    从小在聂拉木县长大的他知道,牧民们的老羊圈,全是挖高原湿地的草皮、泥块盖的。“不耐用、不结实,老是坍塌,村民们年年都要花大力气去挖草皮。”

    传统羊圈也对保护区内的湿地和草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在高原地区,被破坏的植被和湿地是难以恢复的。哪里有传统的羊圈,哪里就有破坏。如果按照老办法,村民们会去草场和湿地,挖走新的草皮和泥土来翻修,年年如此。放眼望去,我们的湿地到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伤痕,剩下的都是荒地了。”

    怎么办?“潘德巴”们拿出了石头羊圈改造计划。

    “有了这个石头羊圈,至少可以60年不修。”次仁罗布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反复用藏语向村民保证。

    2012年8月初,石头羊圈走进了6个珠峰脚下的村庄。它们是定日县的恩巴、查嘎、查孜、地东、梅木村和聂拉木县的乃龙村。在这里,老藏民们活了大半辈子,可从来没见过“石头羊圈”这玩意儿。

    但是“潘德巴”们可不准备自己动手直接建,也坚持不发放现金。“我们一直认为,直接的现金援助只会增加老百姓的依赖性,是不可能长久的。”

    那么,怎么让“保守”的村民主动来建石头羊圈呢?

    在和村干部讨论后,次仁罗布提出了几个激励的办法:只要羊圈户主来改造羊圈,潘德巴协会就提供防寒布,帮助羊圈过冬防寒;在有的地方,“潘德巴”则帮助他们完成农田防护、赠送村民缺乏的农具、保暖铺盖;哪家户主改造得好,在评估后还可以得到额外的物资奖励。

    口号都喊出去了,次仁罗布不免忧心:梅木村18户羊圈改造,会不会有人来干活?

    结果,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村民们不仅来了不少,边干活边说笑,甚至有藏族老大爷高声唱起了民歌,引得村民一阵欢歌。他们把石头堆垒得错落有致,还在最上层用自制的砖块加固。

    在查嘎村,潘德巴协会搭建了村后山坡上的引水管道,解决了260名村民和3000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与此同时,守信的村民们就到山上寻找石块,用手扶拖拉机运过来,然后集中起来搭建羊圈。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羊圈!这羊圈的质量比我们住的房子还要好,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用去挖草皮了!”一位梅木村藏民说。

    然而,珠峰下的羊圈改造并没有全部完成。

    “当时我们约定的是,收割完了之后开始羊圈改造,但天气突然变冷了,土砖一烧出来,马上就冻裂了。只能等到明年4月底5月初再做。”次仁罗布解释说。

    在世界屋脊,“潘德巴”们总是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打交道。

    定日县的朗嘎村,是个典型的饮水困难村。虽然村前就是一条河流,但冬季的严寒会导致河流冰冻,取水困难。而夏季的洪水,又让河水没法饮用。

    但“潘德巴”们来到村子考察,却发现村里面已经有两口水井。村民们解答了他们的疑惑:“这两口水井都有点怪,一个水井里面出来的水非常多,但不能喝,有臭味,别说是人,连牛都不喝这个水。另一处水井里面就没水了,挖得再深也没水。”

    这又是怎么回事?

    县水利局局长的回答让次仁罗布哭笑不得:“他们村的饮水工程我早已经批过了,给他们挖了两处水井。但是那边的老百姓不喝那里的水,我们可没有时间把水提出来,挨家挨户送过去。”

    实际上,村子周围就有一个山沟是有优质水源的。但是由于距离较远,县水利局并没有实施饮水工程。次仁罗布带上了一个做水利技术员的朋友,一起徒步爬山勘察。

    在崎岖不平、全是岩石的山沟里,两人走了很长的路才看到水源。技术员一看直摇头:“有希望把水引到村子里,但是困难大。因为地形比较复杂,铺设管道的工程量大,成本也很高。”

    不止一次把人拉到山沟里,次仁罗布最后还是碰壁了。“除了自然因素,这里的公益工作还有很多不可预知性。因为保护区本身是边境管理区,管得比较严。”

    从文盲到会说英语的珠峰向导

    “潘德巴”们为藏民做的,远不止于修羊圈。

    在只能解决自身财政十分之一的定日县,14名年轻人的命运因“潘德巴”改变。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是珠穆朗玛之乡,每年到这里旅游探险的外地人大概有7万人次之多。看起来,老百姓似乎有很多创收的机会,政府也不断强调旅游产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但说实话,现实不像口号那么好。”

    在当地一走,游客吃的餐馆都是“外地人”开的,“要么是四川人,要么是拉萨人”。

    而当地的老百姓依然只会放牛养羊,没办法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去。年轻人不仅完全不懂ABC,连普通话也不会。一直以来,他们只能做搬运重物的苦工,“辛苦上一整天,也只能赚到40元”。

    2012年秋天,他们在“潘德巴”们的教室里,学了3个月的英语。

    培训结束后,次仁罗布接到了几个异常兴奋的电话:“潘德巴老师!我讲的老外能听懂,老外讲的我也听得懂了!然后老外就让我当他们的向导,不那么辛苦,一天有150元!”

    不善言辞的他,也听得出电话那头的幸福感。在收入大幅提升后,有的人添置了保暖衣物和日常用具,甚至买了电视,“吃穿用的都好了很多”。

    次仁罗布坦言,培训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当地人脱贫,“从旅游业里分一杯羹”。因此“潘德巴”培训紧扣当地特色:“目前就培训厨艺、向导和英语3个方面。”

    越来越多的藏民开始认得他们,感谢他们。只要是协会的志愿者,也都被喊做“潘德巴”。

    究竟什么才是“潘德巴”?

    “一个真正的潘德巴不仅要能帮助自己,也要能帮助别人乃至整个社区。”次仁罗布对同伴这样说。

    恩巴村的村支书索朗次仁,就是村里仅有的两位“潘德巴”之一。他先后接受了环境保护、社区卫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培训。当他回到村里后,才蓦然惊觉,村里存在几大问题。

    他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白色污染在珠峰保护区到处可见。“藏区经济发展了,塑料用具也多了起来。老百姓都缺乏卫生常识,用完塑料用具就随便扔掉。”

    索朗次仁开始走家串户,不停地告诉老百姓:“这些是有危害的垃圾!”在他的劝说下,老百姓每家有了一个垃圾桶。他也终于学会了用水泥封堵渗漏的厕所,解决了村里的“老大难”。

    紧邻318国道的恩巴村,目前有35名学龄前儿童。每到农忙季节,父母双方都要干活,没有人照看的孩子极易发生危险。“这个问题怎么办?我们全村一直不知道。”

    “潘德巴”告诉索朗次仁,其他地方的办法是设立“托儿所”。让这名没走出高原的老党员豁然开朗。回到村里后,他就着手,建起了全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托儿所。

    高原处处“潘德巴”

    2009年成立的潘德巴协会只有4个人。一直以来,他们都面临缺人的难题。

    “现在西藏本身很缺乏愿意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才,他们觉得公益机构不靠谱,工作不稳定,工资又不高,所以不想加入我们的队伍。”次仁罗布无奈地说。

    在过去的3年中,他最得力的助手是北大毕业的留美硕士刘蓉昆,但他今年将去国外继续深造。“潘德巴”只剩下了3名藏族人:次仁罗布、巴桑、达瓦。

    幸运的是,一位美国留学归来的深圳女孩和一位青海的藏族姑娘将在今年4月成为新的“潘德巴”。

    “她们都放弃了很好的工作机会。等到她们都来了,我们就有5个人了!”

    到目前为止,像索朗次仁这样的潘德巴志愿者,潘德巴协会已经拥有了300多名。他们遍布珠峰自然保护区,承担着最基础的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工作。

    在恩巴村,索朗次仁还组建起了25人的“潘德巴”村民小分队。现在,他们在村子中非常活跃,总是免费宣传家庭计划生育和环保,为村民答疑解惑。

    “受过培训的人,都会成为我们协会的志愿者,也就是潘德巴,他可以帮我们去培训其他的人。即使不是志愿者,他们也可以回到村里,改善其他村民的卫生习惯、环保行为。”次仁罗布说。

    他们的计划是在珠峰保护区的每一个行政村培养一两名“潘得巴”,把“潘得巴”的模式拓展向西藏的其他自然保护区。

    “我始终认为,只有政府改变观念是不够的。美丽的珠穆朗玛要保护好、发展好,还是要依靠老百姓自己改变。”这个为几万平方公里雪山湿地奔忙的藏族汉子,说话透着兴奋劲。

珠穆朗玛峰下的“潘德巴”
河南:5年来13366人因贪贿被查办
测谎鉴定能否拨开百万欠款迷雾
回乡的吻
预约服务温暖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