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的蒋清富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挂在了胸前。
今年34岁的蒋清富,是中国载人航天两次交会对接任务关键设备微波雷达的主任设计师。在他看来,自己已经不能叫“小伙子”了,在13人组成的微波雷达研制团队中,除了总设计师外,他是最“老”的。
据了解,目前在航天科工,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共有65718名,占全体职工的一半以上;在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岗位中,青年占61%;在导弹飞行试验、国庆阅兵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任务团队中,青年比例高达70%到80%。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航天科工是我国导弹工业的领跑者。中央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许达哲说:“当前,青年已经实现了从中国航天‘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跨越。航天青年稳稳地接过老一辈航天人的接力棒,重视青年就是重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
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害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伟大成就,而是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航天科工,像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团队这样的青年突击队,有4769支。他们大多数都奋战在“急、难、险、重、新”的任务一线。
干航天,来不得半点虚假。于华男是“神舟八号”与“神舟九号”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的主任设计师,他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制造出了世界一流的宇宙飞船核心装置。
从外观上看,这个装置只是一个3.1千克重的黑色金属盒子,作用却十分关键,好比最贴近“神舟”心脏的小精灵,能感知到0.000005G的加速度,这种人体根本无法感觉到的精确度,对于在宇宙中“缓缓”接近的两个飞行器来说,至关重要。
“这种宇宙飞船的核心技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给你的,就得靠我们自己。”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于华男和他的团队打了持续3年的技术“攻坚战”,他们放弃休息日,全力以赴进行技术攻关。“记得当初在寻找标定方法时,遇到很大困难,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法。那天夜里,我们互相鼓励,搞不定绝不回家睡觉。在设计室里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钟。”最终使工作继续推进。
来自航天科工青年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青年在航天队伍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70后已成为科研生产带头人,80后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王少轶今年30岁,是航天科工四院红峰公司的一名车间主任。近年来,在航天科工,干部职位的最小年龄纪录在不断被刷新——姜畅,23岁,七院团委书记;石晓荣,30岁当上四院17所重点型号副总设计师;郁蕊芬,31岁成为航天证券公司副总经理……
在生产车间,技能工人的才干也在各类平台上大放异彩。
28岁的技能工人曹彦生如今是一名高级工,原来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称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如今,他所在的二院283厂,有的优秀技能人员用几年时间就拿到了。“这让我们觉得很有‘奔头’——只要你足够优秀。”
在航天科工,越来越多的青年进入“破格提拔”的行列,一条条“绿色通道”为优秀青年人才打开。
集团公司要求,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调整补充,要以70后优秀年轻干部为主,三级单位领导班子要加大75后干部配备力度。
在行政职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不当官”的人才顺畅发展,航天科工积极探索人才成长通道,打破青年成长“天花板”。
在集团公司层面,集团公司级首席专家、工艺大师在职务、待遇和影响力方面不亚于二级单位行政领导。青年人才技术过硬也一样得到回报。在所属单位,有些刚工作一年多、没有头衔的职工收入也能与副主任设计师不相上下。
在航天这样高层次人才汇聚的领域,事业的吸引力有时超越了薪酬。蒋清富说,“青年对成长的需求非常迫切,与物质待遇相比,我们更关心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和事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