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兴趣的真正价值不是将来能派多大用场。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今天它已经在丰富你的内心,让你真正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如果你有机缘又够用功,今日的工作就是做你喜爱的事情,则是一分不太常见的幸运。就算你没那么幸运,与整天焦灼于生存艰难、竞争激烈,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改善衣食住行相比,能独立生存又能每天做点喜欢的事,更接近幸福。
禾禾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有些“无用”的爱好有何不可?
许革 要想从容地选择,就必须拥有选择的实力和条件。实力不强,能力不够,就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被选择。
谭洪岗 其实你无须在意别人的眼光,重要的是问问自己,只看一时还是要看长远?
杨眉 发现所热爱的,追求所热爱的,让名利成为副产品,这是让我们的生涯规划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切入点。
那些貌似无用的喜欢
■禾禾
两年前,我见到一个玩具爱好者。
17岁的李树热爱军品,我走进他的小屋,只觉得错乱——
一进门便是他自制的FBI证书,上面镶着他的照片;靠墙是仿真的防弹背心、电棒;桌上摆着背着长枪,穿黄军装的抗日老兵石膏像;一侧的大书橱满是战争片中常见的人物玩偶,书橱下则堆着一个个纸盒,里面装着战锤、飞机和坦克。
李树技校在读,课余在快餐店打工。
他很闷,只有谈到他的收藏时,眼睛才会闪耀。他将他的兵人在我面前排队,解说穿什么大衣的是法国兵;戴什么钢盔的是德国兵;接着,他说起南北战争、二战……说实话,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毕业生,眼前这位少年对军事、历史的热情和熟悉度令我羞愧、纳罕。
我由衷地说,你是我见过的这个年龄段最博学的,他却有些黯然,“喜欢这些有用吗?”“我的父母不支持我”、“女孩们都说我很怪”。
那天的谈话变成了心理辅导,确切地说,变成了他倾诉、我倾听。
李树说,在父母眼中,他已经“被毁了”,没有好的前途——和大学无缘,只会烧钱——他最贵的一个兵人价值1000多元,钱来自于“打工和省下来的饭费”。
更令人沮丧的是,如果顺利毕业,并好运气的按专业找到工作,他将成为一名地铁工作者,“我喜欢的和我将从事的有什么关系?”“我妈说,你哪怕喜欢个乐器呢?还能考个级、加个分……”
无解。
我跑去下一站,脑海里满是少年眼中的黯然。
我又见到一位娱记,名叫陈娟。
陈娟拎一个大包,包里是她最喜欢的几个娃娃,她是国内著名的娃娃藏家。
她把娃娃摆在咖啡厅的小桌上,用指肚摩挲着娃娃的蕾丝裙边,对我回忆12岁拥有第一个娃娃时,“胸口像开了朵大花”。
此后,她为娃娃学习——父母以娃娃做考试的奖品;为娃娃工作——大学毕业后,收入的一大半用于买娃娃;因娃娃获得爱情——男朋友为她访到一件娃娃孤品而赢得芳心……
眼前一个标准的都市白领,谈到娃娃时,却满面少女的天真。
看她为娃娃投入这么多金钱和精力,我不能免俗,问:“这个爱好有什么用吗?”
陈娟笑,“不是所有的爱好都要有用”。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它的用处,我因之获得了快乐,看到漂亮的娃娃获得审美的快乐;与娃友交流,得到沟通的快乐;工作之余,打扮娃娃得到放松的快乐……人总要找到一件喜欢的事作为认知、接触世界的方式吧。”
我找不到话来应,直至陈娟递给我一份请柬,她策划了一场娃娃收藏展。
再次见到李树时,我顺手将陈娟展览的请柬转给他。
一去两年。
我在地铁出口碰到李树,他刚下班,我邀他吃晚饭。
刚坐下,他便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兵人,让它倒立在饭桌上,我不解,他“哈哈”笑,“每天带一个小朋友出来放风。”现在,他管他的收藏叫“朋友”。
他提到“陈姐”和那场展览,“来了很多人,都亲热地喊她的网名,都是同好”、“谈及共同的爱好时,脸上像放着光”,当然,“陈姐”还对他说了类似的话,关于“有用、无用”的提问。
“不是所有的爱好都要有用”。
“只要这爱好带给你快乐”。
“人总要找到一件喜欢的事……”
于是,李树遍访军品收藏网站,建论坛、写帖,现在他有一帮“兄弟”,工作之余,定期聚会,在小圈子里,他是公认的军事“专家”,最近又迷上给兵人素体着色,成品寄卖在某淘宝小店。
“我爹妈肯定失望啦,我只是个普通的地铁工人”,他说,“还成天喜欢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的……”我拨弄他的小兵人,看着他脸上游动的神采,“可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的,让你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他一拍大腿,“对,我一个女同事就这么评价我,‘有趣’。”
告别“有趣”的李树,我应一个亲戚约,上线聊天儿。
她抱怨儿子的“坏习惯”,每晚写一个小时的小说,而中考临近。
“写小说有用吗?能考大学吗?”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有些‘无用’的爱好有何不可?或许,成年后,是它,令人与众不同,成为欢心鼓舞扑向未知世界的源动力。”
敲完如上字,我便对着百度发呆——陈娟已成了一名策展人。她在相关报道中说,她策划的第一场展览关于娃娃,那原是无心之举。
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许革
写完作业,妞子边收拾书包边跟我说,寒假前的某天,班主任忽然在分秒必争的数学课上,用了半节课的时间跟他们谈心。
妞子初三了,在一所不错的中学的重点班,班主任是教数学的,极其负责,恨不得把能用的课余时间都拿来讲题。居然用了半堂课的时间,讲跟课业没关的事儿,别说妞子了,连我都很好奇。
妞子的班主任同时还教另一个普通班。那天,她很有感触地说,很多同学都抱怨她给本班同学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其实是因为她对不同程度的同学要求不一样。她觉得,普通班中等程度以下的同学,将来上个职高,有门特长,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就挺好;至于妞子他们班的同学,必须能考上好的高中,再上个好的大学,因此现在就得努力刻苦,抓紧时间。
“妈妈,你说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呢?”既然现在轻轻松松的,将来也能简单快乐,为啥必须随时脑不停、笔不停地学习呢?妞子不太明白。
“为了能优雅地生活。”我答道,状似随意,其实内心很激动。
妞子果然停下了手里的活儿,转过头来问我:“什么意思?”
妞子有点轻度焦虑,比较独立,喜欢按自己的节奏行事,最怕老师、家长找她麻烦,因此,对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几乎没出现过作业不完成、成绩挂科等问题。每天一回家,都会先写作业。不管睡得多晚,第二天都会按时上学,从不迟到。
认真是认真,但要说刻苦努力,就差老远了。我知道,要想让她努力,必须得她自己有主动性。而要解决思想问题,沟通交流是个很好的方式,当然,最好是她自己想谈这个问题。
这不,机会来了。
“所谓能优雅地生活,我认为,就是能从容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有相当的自由度,活得比较快乐。而不是,被选择。”没个一天两天的,这个问题确实也说不明白。而且,我担心的是,如果我没把方方面面想清楚就跟她挥洒开来随意讨论,说着说着我也会被绕糊涂,达不到我想让妞子坚定必须努力学习的目的。于是我快刀斩乱麻,拣要紧的说:“结合老师跟你们谈心的内容总结和深入一下,我认为,更完整更严谨的逻辑是,无论是基础不好的同学,最后凭一技之长快乐地生活,还是你们班的同学,考上一流大学,有一个理想的而且是公认的更好的职业,快乐地生活,这两种快乐都是一样的,问题是,生活方式是来自于自我选择还是不得不如此的无奈被选择。”
我用她比较熟悉的名人为例阐释我的观点。
“今年的春晚,跟宋祖英一起唱《茉莉花》的席琳·迪翁,据说就是高晓松用5个小时教会她用中文演唱这首歌曲的。”妞子知道高晓松是很棒的音乐人,还跟我一起看过两期他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晓说”,一期讲的是我军的新战机,一期讲的是民国才女林徽因。他的才华很让妞子佩服。
我告诉妞子,高晓松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年父母培养他琴棋书画,原本是想让他当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但最终他却变成个懂点儿科学知识的艺术家。可见,保持各种兴趣很重要,说不准哪种兴趣就会成为你未来理想的职业方向,就像高晓松,当然,前提是他有非常优秀的学习基础,要不他也考不上清华啊。
“也就是说,虽然他学的是雷达专业,但他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和造诣,选择以音乐立身,同时,业余爱好军事和历史,也因为他的影响力得以施展。”说的是妞子了解的人物,看她颇为认同的样子,我话锋一转:“如果一个人,比如你的同学,喜欢烹调,以后当个厨师,相信他也会生活得很好,但如果他是因为基础不好,只能上职高,比如厨师类的,最后为谋生计,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职业,那会不会感觉快乐,就很难说了。高晓松那种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来源于他的自我选择,而后一种情况,就只能是一种被动选择了。”
跟高晓松类似的还有医科毕业的罗大佑,也是妞子熟悉的名人。讲完了这两位的例子,我对妞子说:“你未来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现在还难以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你会选择能让自己感觉到快乐,同时比较有自由度的那种。要想能进行从容的选择,就必须拥有选择的实力和条件。而要有相当的实力和条件,就必须努力刻苦地学习,掌握比较强和多的能力。实力不强,能力不够,就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被选择啰。”
看妞子半天没说话,默默地想着什么,我趁热打铁提到了家里经常讨论的应试教育问题。妞子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师,对当前的基础教育特别关注,谈到应试教育的某些畸形现象更是忧心忡忡。妞子也因此颇为抵触有些过重的学习压力。“我承认你们目前的学习负担确实大,但是,这种现状我们无法改变,而且是普遍性的,也就不存在对谁不公平,何况,你客观真实地告诉我,你的抵触,更多的是因为对教育环境的不满,还是想借此躲懒逃避学习任务?”看妞子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接着说:“极致一点说,真正的强者是从来不会埋怨所谓规则所谓体制的。”
也许我的说法经不起严密的逻辑推敲,但让自己的孩子能刻苦努力地学习,这是丝毫也不能含糊的吧。
妞子本打算写完作业,上网玩会儿“三国杀”的,跟我聊完,又坐下了,拿出课本。我接着看我的书,美滋滋的。
说一句“就是喜欢”已经足够
EAP心理顾问 谭洪岗
若你有一些兴趣爱好,跟当前的学业、职业无关,也不能拿去换钱,那么你可能会时常遇到亲友的不解和质疑:喜欢这些有什么用呢?
这时用不着分辩解释,更不用极力证明这些喜好多有理由,只需平心静气地回应一句“就是喜欢”已经足够了。如果你努力想去说服别人,或想求得每一个人的认可,那只表示你对自己还不太确定,不够理解,所以要向外找些证据来帮你安心。
生活中有很多人把“实用”看得高于内心的感受,那可以理解——我们都经历过求学、求职到逐渐独立生存这些阶段,甚至会在自力更生以后,仍然记得早年谋生的艰难。
在求生期,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与生存无关的兴趣爱好上,追求喜欢的事情,那是一种奢侈。走过了求生期,仍然有人内心充满艰难感、带着过去累积的焦虑不安,他们甚至忘了已经可以更好地生活。你甘愿也这样吗?倘若你正在求生存的紧要关头,没有时间可供自由支配,把个人爱好放一放,先为生存打好基础,待财力时间较充裕,再兼顾兴趣,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你完全可以去做喜欢的事,跟喜欢的人在一起,你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
在发展期,挣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这时前一个阶段各种事情的重要性排序,会发生变化。如果抓住以往的规则不放,只会在旧日的观念情绪里反复打转,却看不到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包括比多挣点儿钱重要得多的东西:开放的心,无限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活在当下……享受人生,原是我们在求生期就追求向往的,怎能本末倒置,活在过去的观念或遗留的恐惧不安中呢?
其实你无须去在意别人的眼光,重要的是问问自己,只看一时还是要看长远?乔布斯年轻时学过美术字,当时在他的现实生活中真看不出能有什么用,直到10年后他设计个人电脑,美术字的训练才派上用场。为此他说,看未来时其实你并不知道怎样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乔布斯的其他名言你可能更有印象:追随你的心。时间宝贵,不要浪费时间去重复别人的生活。在这儿不妨引申一步:也不要浪费时间去遵从任何人的狭隘观念。
要知道,兴趣的真正价值不是将来能派多大用场,若你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今天它已经在丰富你的内心,让你真正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如果你有机缘又够用功,今日的工作就是做你喜爱的事情,那是一分不太常见的幸运。就算你没那么幸运,与整天焦灼于生存艰难竞争激烈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改善衣食住行相比,能独立生存又能每天做点喜欢的事,我想更接近于幸福的生活。
曾有困扰于工作压力的职场人,经人提醒后重新捡起了放下多年的写作爱好,那和本职工作基本无关。然而他发现,当每天特意留出时间做喜欢的事,即使只写5分钟、10分钟,再面对同样的职场压力,他整个人都觉得平静了许多。
所以,去爱你所爱吧。重要的不是别人怎样看待、是否理解,而是你的人生打算怎样度过。你无法也无须强求身边的每个人都变得开放有灵活性、放下过去活在当下,你能做的,只是自己把握好那些真正重要的。你决定终生只是努力地活着吗?还是决定清楚地看见,生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活下来之后,就可以去好好活,也允许甚至尽力帮别人活得更好?
唯有热爱只有热爱
■杨眉
《神迹》的故事开始于1930年的美国。刚出场时的维维安是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木工,他从小就立志要做医生,高中毕业后,为了能够上州立医学院而努力攒钱。因为做事认真负责,他被推荐给急需清洁工的白人医生巴诺克博士。虽然一周只有12美元,虽然只是去打扫实验室,但这对他以及他的未婚妻而言,已经是很好的机会了。
维维安的外科手术天赋是在打扫实验室时被激活的。身不由己地,他突然就被书橱中的人体解剖学所吸引,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自学历程。别人需要几个月学会的东西,他几天就能学会。在巴大夫正致力于研究的外伤性休克中,他也会提出颇具创意的想法。更为幸运的是,当时的巴大夫是一位伯乐,发现维维安“有一股魔力”,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
世事无常。维维安存了7年的钱由于银行破产而全部损失,他的医学院之梦也成为泡影。就在这时,巴大夫因其外伤性休克研究的重大成功,被调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任外科主任。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医学,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医学院,维维安带着妻女背井离乡,随巴大夫到了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
几十年后,在维维安以霍普金斯实验室主任的身份退休之际,这个从未上过一天医学院的人,在霍普金斯获得了应有的荣誉:被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其画像与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前辈一同被悬挂在主楼。
这是发生在一个美国黑人身上的真实故事,一个用热爱引导职业生涯的个案。热爱和天赋有时很难真正区分,因为天赋而有特殊的热爱,或者因为热爱而表现出特殊的天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让他坚持下去的是他对医学的热爱。
在那样一个种族歧视的年代,维维安需要面对生活上的艰辛。比如因为他是黑人而无法走正门,医院里的聚会上他只能以侍者的身份出现;比如由于黑人的工资非常低,即使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仍不得不靠帮人修理水管和厕所来挣钱养家。他所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一方面巴大夫欣赏并且依赖他的天赋,甚至没有他就不做全世界第一例心脏手术;另一方面,巴大夫又在对待黑人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他不仅曾放肆地辱骂过维维安,最让人寒心的是,巴大夫在庆典上介绍自己与维维安共同创造的“改变了世界”的伟大手术时,只字不提维维安这个长期合作者。
这件事对维维安的打击很大,“世界对我熟视无睹,这没有什么,我能够理解,我原来以为巴大夫你这里不一样……”他选择了离开去做推销员,可是最后他还是回到巴大夫的身边。因为,他喜欢这个工作。从那以后,一直到退休,他都没有再换地方。巴大夫的观念没有变,但是维维安的期望变了,他不再期待外界的赞誉,他知道自己做的是最喜欢并且也是最擅长的工作,他知道霍普金斯是他能够拥有的最好机会,对他而言,这就够了。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就能够忍受任何。”维维安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所谓热爱,《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上的解释都太简单,倒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很到位:“情愿全身心投入地爱,激情四射,充满幸福的幻想,去奋斗、去付出,享受其中过程(即使是酸甜苦辣),即使没有回报也不后悔。尤其在遇到阻力、挫折时,才显出什么是真正热爱。”
最后这句话很重要,因为,无论贫困、疾病、挫败,能够帮助我们熬过来挺下去,并最终拯救我们的内在特质,当首推热爱。热爱可以让我们不顾一切地向着特定的目标前进,在我们深受打击时仍然拥有可以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愈战愈勇,也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奇迹。
因此,发现所热爱的,追求所热爱的,让名利成为副产品,这是让我们的生涯规划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切入点。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那就是维维安的隐忍。很多时候,这种人格特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内在能量,维维安温和而坚持地捍卫自己尊严的行为,非常具有感染力。